文化全球化的争论
“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取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密切关联。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而且渗透到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有经济全球化,有的学者认为必然有文化全球化,即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多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碰撞和融合。从现象上看,文化全球化既是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竞相展现的过程,又是一国文化不断向其他国家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于是,面对这一进程,各种理论粉墨登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全球大变革》一书指出,关于全球化的性质和影响的争论主要有极端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三种。[7]对于文化全球化问题的争论,也有相应的三种观点:美国大众文化或西方消费主义支持下的世界是同质性的世界;相对于民族文化,全球文化具有空洞性和暂时性,由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地理政治隔阂,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具有持续的重要性;文化与人口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将产生混合文化和新的全球文化网络。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弗雷德里克里·詹姆逊认为,文化全球化或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双重特性。从通讯技术负载的文化内涵看,全球化中的文化就会出现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而从通讯技术负载的经济意义来看,全球化中的文化又会出现同一性的特点。因为,世界市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纳入同一的市场之中,为世界文化的生产制定了同一的生产模式与标准。[8]
所谓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指的是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同质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认同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的观点之一是世界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这是随着信息的发展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文化价值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讲道“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全球问题或全球文化,而减少对传统的、地区性的问题或文化的关心时,也许有此文化就会感到面临着威胁。”[9]这种观点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所引发的文化价值观问题,由于信息在全球的传播,世界将出现单一的文化即西方文化一统天下,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将会主导全世界。
世界民族文化的同质化过程是文化全球化争论的另一个观点,认为经济价值观的趋同是文化同质化的主要表现。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推崇,对等价交换价值观念的普遍认可都是这种反映。文化同质化也表现在政治上,不同民族国家对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价值观念的承认,人们在处理同样的问题上遵循着同样的方法。如共同打击劫机犯罪分子,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等,各民族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文化同质化的最典型表现是社会生活的标准化。大机器工业所造成的产品的标准化,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以及全人的爱好愈来愈不明显。比如,在世界范围内服装款式趋同,牛仔裤和西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广泛流行;好莱坞大片成为大部分国家青少年最为欢迎和欣赏的作品。至于音乐、文学、绘画等方而也都出现了一致的趋向和明显的共性,全球到处可见的相似的广场、高级公寓、星级饭店、金融街大超市、加油站、地铁等;英语作为一种全球语言的趋势已愈益明显,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或接触英语。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生产、销售、消费等逐渐接受共同的规则和方式,即遵循资本运行的逻辑。
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是西方化吗?文化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意味着什么?如果把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目标,是一种未来世界文化的理想状态,他就表明文化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同质化,而是异质或多样性共存。如果认为文化全球化是西方为主导的文化不平衡发展,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争斗将成为主权国家竞争的新领域。文化本身被用作国际战略领域的手段,成为扩大国际影响和支配国内政治的工具。各国关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保护本国文化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特别是不等同于美国化,反对把“文化全球化”完全看成是单一力量——美国全面主导与主宰。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市场法则的普遍性。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具有导向全球文化一元化的力量,还存在着非市场因素、非文化资本因素、非美国或西方力量,它们制约着全球文化的一元性,并使全球文化表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可以说,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文化全球化中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形态。[10]国内学者希望通过“文化全球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振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如全球化的概念充满争论一样,对文化全球化同样存在质疑。全球化含有若干同质化过程,绝非是同质化的同义词。全球化的影响肯定要涉及文化领域,但文化有自身的运作特性和规律,经济全球化不能推出文化全球化或趋同化,无论是作为一种目标的理想,还是作为一个过程,都是谎言和陷阱。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不仅发生于国家之间的层面,而且在跨国、跨社会的层面运作。“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的紧张关系。”[11]所以,“全球性地思考,地方性地行动”成为大家接受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在地理、生物、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上形成的,各民族和国家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可能出现文化同质化。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其实质就是推行文化霸权。
中国学者也指出,文化全球化是从浪漫主义的“全球化”观念中引申出来的,事实上,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各种势力之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价值冲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关系,是更加不平等的价值关系。文化全球化认识的主要误区是将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工具的先进科技的全球化,混同于文化价值本身的全球化,同时对文化市场化、商业化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的实质缺乏清醒的意识。[12]
文化全球化不会带来文化同质化,更不等于文化一元化。恰恰相反,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空间障碍逐步消失,既不会产生单一模式的文化,也不会形成以美国文化为中心的世界文化的标准化;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联系空前增强,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不断加大,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牢固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对自身文化特色的张扬,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维护将构成当今世界重要的文化安全内容。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并存、交流、对话和沟通机会的增加,意味着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而非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