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

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和很多问题,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文化产业总量不够大,水平不够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依然偏少;文化产业市场化水平偏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的程度都不高;兼具文化创意和管理才能的人才短缺;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明显滞后;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和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不高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需求方式也更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文化市场的开放度还比较低,法律和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管理制度不健全,最终导致了有效供给不足,真正能够与消费对路的文化产品尤其缺乏,而潜在的需求得不到开发,同时有效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24]

中国已经跨入文化产品生产大国的行列,2010年我国出版业生产了50多万种产品,拥有超过500亿份的报纸发行量,日报的总发行量、图书出版的品种和总印刷数都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的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中国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依然不足,中国仍不是文化创造和文化输出大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美欧等西方国家在文化产业、文化制品和文化市场上依然占据优势地位。2010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其中图书13724种,录音制品439种,录像制品356种,电子出版物49种,软件304种,电影284种,电视节目1446种;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其中图书3880种,录音制品36种,录像制品8种,电子出版物187种,电视节目1561种,其他19种。[25]尤其是图书出版行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足以说明中国图书已经成功叩开国际大门,我国出版进出口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产生较大国际影响的中国图书数量比较少,2010年全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3724种,输出图书版权3880种,版权输出引进之比为1: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评选公布影响世界的100本书、100种报纸、100条新闻和100首歌中,我国生产的作品基本难以入围。高端翻译人才短缺、版权经纪人才难求等问题制约着中国图书走出国门。

我国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数量众多,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规模较小。文化产业上市企业是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上市公司的多寡、市值的大小、市盈率的高低等是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客观指标。截至2010年5月,文化产业全行业的上市企业共51家,主要以图书出版、报刊广告以及影视制作等企业为主。[26]

第一家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中南传媒、首家出版物发行企业——皖新传媒、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出版传媒第一股——辽宁出版传媒等文化上市企业构成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总体而言,上市文化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约占上市公司总额的6‰,这被业内人士认为与文化产业发展状态不相匹配。而美国日本资本市场中这一数据一般都达到20%~30%。[27]

2000年1月,时代华纳公司同美国在线合并,截至到2010年,该公司有32000名员工,2010年销售总额为268亿美元。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富士产经通信集团,成立于1963年,由将近100家与大众传媒有关的公司组成,参与电视、报纸、印刷、出版业、音像制品等多个领域,旗下的员工超过1万人,1991年时,年收入就达到50亿美元。这些国家凭借在文化出口上的优势和在WTO中的特殊地位,把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输入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高额利润,还可以达到使用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政治目的。相对于庞大的全球文化市场,中国文化产业的海外市场容量还极为有限。未来发展还需要我们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国际化战略,以应对全球时代的文化产业竞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产业积聚效应的初步显现,对文化产业政策、宏观管理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政企不分、政出多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比较明显,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只有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文化产业单位的关系完全理顺,才能把中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发挥中国文化产业的潜能。“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不应该仅仅是文化产业量的放大,而是要有质的提升,要开辟新思路、寻找新空间、新路径、激发新的动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目标。这需要我们有新的认识:一是重新认识文化在当代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二是重新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真正确立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保护人民群众依法兴办文化企业和从事文化创造、生产和销售等权利;三是重新认识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合力共同驱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四是重新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