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成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文化外交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更加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各地也已与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与148个国家的458个民间团体和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此外,我国在海外已建成9个文化中心,并与11个国家签署了建立文化中心的协定、备忘录或声明。中国文化“走出去”规模更大、质量更高、影响更广。我国近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年均总数与人次均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题的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工作。“欢乐春节”、“相约北京”、“非洲文化聚焦”、“亚洲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国际性文化节庆、赛事和展会品牌不断涌现,成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在驻80个国家领事馆设有95个文化处、组,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有中国文化中心。短短几年间,又在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反响。
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年”和“孔子学院”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标志性活动。近几年来,中国在俄国、日本等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年”活动。通过文化节或文化年的举办,充分挖掘了中华文化资源的潜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号召力,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塑造出一个更好的国际文化环境与国际政治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热”日渐升温。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两个方面。因此,以传授汉语和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从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文化“走出去”也不断尝试创新。理论创新方面,文化部密切配合和服务国内现代化建设和全国外交工作的“两个大局”,将对外文化工作与“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的时代新命题相衔接,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机制创新方面,启动了由国务院领导的“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整合了文化、教育、商务、广电、新闻、出版、体育、旅游等诸多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建立了全国地方文化厅局外事工作座谈会机制和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及文化中心负责人年会机制,以及文化部推动直属文化机构“走出去”的工作机制,有效加强了中央各部门、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合作。
【注释】
[1]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选自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2]《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总报告》,王亚南主编:《文化蓝皮书·文化消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3]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5]王晶晶:《30个城市新建亿元大剧院 委员痛斥文化面子工程》,《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0日。
[6]《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总报告》,王亚南主编:《文化蓝皮书·文化消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7]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8]王慧炯:《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第1—7页。
[9]蔡尚伟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0]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1页。
[11]陆杨主编:《文化研究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1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7.htm)。
[14]陈少峰、朱嘉:《文化企业上市报告》,选自叶朗主编:《2011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
[15]唐贵江:《蔡武谈文化产业:“十二五末成国家支柱产业》,中新社2011年3月9日讯(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3-08/2892275.shtml)。
[16]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2914/201107/726930.html)。
[17]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2914/201107/726930.html)。
[18]《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介绍》(http://ent.sina.com.cn/m/c/2011-03-31/12203269372.shtml)。
[19]计财司:《近几年来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分析》(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201111/t20111128_153319.html)。
[20]《我国动画产业市场规模今年预计达208亿元》,《北京晚报》2010年10月15日。
[21]《对外文化贸易进入战略机遇期 网游等增长迅速》,2011年12月27日,中国文化传媒网(http://www.ccdy.cn/chanyeshichang/content/2011-12/27/content_1039091.htm)。
[22]王化冰:《出版业输出引进这十年》,《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
[23]《2012文化市场展望与猜想》,《中国财经报》,2012年1月4日。
[24]王洋、宁坤:《国内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中国商贸》2010年第10期。
[25]《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392/201109/723330.html)。
[26]李木子:《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路径搜寻》,《证券日报》2010年5月18日。
[27]方家喜:《近百家文化企业集体冲刺IPO》,《经济参考报》2010年8月17日。
[28]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