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安全

二、传统文化的安全

传统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或国家共同的“集体记忆”,是最有权威的行为模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维系民族存在的根本,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纽带,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了根,就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培育和凝炼出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在本民族的精神领域中存在的一种被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精神力量、精神气质或总体精神风貌。民族精神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具有自我维系和统摄的能力。[12]民族精神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文化是一种规范,是衡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规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力量,这种约束力量主要源于传统文化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习惯规范,道德规范约束力比较强,违背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维护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风尚、礼节、信仰和做法等等,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中。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这些特异之处不仅是历史形成的,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物质便利和精神寄托,对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历史上许多征服者在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推翻该国政权之后,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其文化,包括改革其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而一个被打败亡国的民族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犹太民族就是这样一个被征服但依然不丢弃自身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最终实现了建国。早在1964年韩国就已经把春节、端午、清明、中秋这些节日全部作为韩国的国家节日,而这些节日是中国传播到韩国去的。我国政府将春节以外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正是文化安全意识加强的表现和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所导致的不同文化的整合对各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挑战。尤其是美国大众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等传播途径得到推广,这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经济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尤其被青年一代所接受、追捧和青睐。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未能幸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精神动力。娱乐化、庸俗化和快餐化、西方化的大众文化越来越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比传统的节日,年轻人更喜欢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