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文化产业见证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十年是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不断进行新思考、新定位和新部署的十年,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渐由学界、理论界上升到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理念。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以上,成为拉动宏观经济的新引擎。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2.5%。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由于政策的推动、时代的需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性,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消费必然快速增长。现在我国国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7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必将更广阔。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需要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文化影响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先锋,也是国际社会易于接触和领悟中国文化的直接方式。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国际化,就没有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是历史的需求。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出现增长态势。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较好,在2004年和2008年的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中显示,这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亿元和7166亿元,其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在“十一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8400亿美元,2010年预计达到9000亿元左右。按照倍增计划,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8万亿元。[14]据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6%,上海、北京、广东、湖南、云南5个省市的比例已超过5%,他估计到“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到中国GDP总值的5%左右,成为中国的支柱型产业。[15]

文化产业的巨大潜能和旺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带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以新闻出版企业为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总产出12698.1亿元,较2009年增长19.0%;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增长13.0%,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营业收入12375.2亿元,增长19.7%;利润总额1075.9亿元,增长20.4%。2010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5.4万家,直接就业人数为461.4万人。[16]

中国电影票房2002年还不足10亿元,到2010年站上100亿台阶,用了8年时间。2011年末,中国电影年票房正在向130亿元大关冲刺。更振奋人心的是,中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已从年初的6200多块,发展到9000余块。这意味着,在2012年,只要保持一定的增长数量,中国将迈入“万块银幕时代”。银幕数的大幅增加,不仅意味着电影票房和整个电影产业的增长获得了极大空间,也意味着人均观影的成本或将下降。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文化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2003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紧接着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意见》,随后,各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系列支持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2003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首次规定具备一定资格的民营企业可以申请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批发权,民营书店获得了和国营新华书店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的权利。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号令,这标志着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环节向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资本(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作、合资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不久,中国又放宽中外合拍电影的条件,允许在中方控股51%的条件下,外资与境内民营电影公司成立合资公司。200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进一步开放演出市场,允许外方与中方合资,合作经营演出经纪机构及演出场所等等。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点出台旨在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准入政策。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家为单一投资主体、以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文化投融资体制已经基本解体。旅游、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体育、会展等文化产业相关门类,以及广播影视、报刊等行业的投资门槛都已逐步对民营资本放开,并且在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兑现的形势下,这些领域对国际资本的开放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一批文化类上市公司则开辟了文化产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自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至今,已经有50多家涉及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其中以文化产业为主业或将文化产业作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重点的就有15家。文化企业经营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于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逐渐增多的现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介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凭借自身优势在文化产业市场中表现活跃。2010年,民营企业在全国13.1万家新闻出版企业中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72.0%提高到76.1%。在印刷复制企业中,民营企业总产出、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4/5。在出版物发行企业,民营企业总产出、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2/3。[17]在电影行业,民营资本进入院线领域最早起于2002年,2005年万达电影院线正式运行,是更多民营资本关注和投资文化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万达是亚洲银幕数排名第一的电影院线,截止2010年底,万达电影院线拥有旗下影城超过70家,银幕超过600块;2010年票房收入超过14亿元,稳居中国第一的市场份额,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4%。2010年12月,万达院线荣获第18届亚太电影博览会(CineAsia)“年度放映商”大奖,这是中国内地电影放映商第一次获得这一备受推崇的国际大奖。万达院线计划到2012年开业120家影城,拥有银幕1100块,年总收入35亿元,占有全国2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排名全球前列的电影院线。万达院线是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结出的硕果。[18]在上市融资方面,华谊兄弟比较活跃,《狄仁杰之通天帝国》1.3亿的投资和《非诚勿扰2》5000万投资均由华谊兄弟一家独揽,总投资1.2亿的《唐山大地震》中也有5400万由华谊兄弟投资。

在演出产业方面,民营乐团表现十分活跃。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为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出台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我国众多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按照文件精神,以灵活多样的办团方式、特色鲜明的地方风格、充满生机的营销机制、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等优势,创作演出了大量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与国有院团互为补充,共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在全国6864个艺术表演团体中,非文化部门的艺术表演团体有4267个,涵盖了戏剧、曲艺、歌舞、杂技、魔术、马戏、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占到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总数的62.2%。[19]

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中,鼓励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随着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日益宽松,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资本通过并购,进入监管相对宽松的境内新兴文化产业。国际资本的进入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资本重组的新动向之一。韩国移动通讯企业SK电讯2008年宣布收购中国本土唱片公司北京太合麦田42.2%的股份,国际资本首次进入中国娱乐产业。同年,汤姆森路透收购和讯网40%的股权,成为和讯网第二大股东,澳洲电讯先后收购皓辰传媒、泡泡网及一家手机内容服务的提供商,表现出境外资本对中国新兴文化产业的浓厚兴趣。世界最大的体育娱乐管理企业之一美国安舒茨集团、NBA中国等3家企业共同出资,购买了拥有1.8万个观众席位的上海世博演艺中心的首期经营权,同时,NBA中国又吸引了李嘉诚基金会、迪斯尼旗下的ESPN公司等企业联手出资3亿多美元,购买了其中11%的股份。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针对美国、加拿大等6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采购商,主办方首次专门设立“海外采购洽谈展区”,为中国文化产业项目与海外资本的对接拉近了距离。2011年9月29日,亚马逊“中国书店”启动。“中国书店”是亚马逊网站上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国家”命名的主题书店。

(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新兴文化产业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的,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网络游戏事业、手机内容产业、广告、会展等。中国的动漫产业迎来了快速增长期。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负责承建的国家动漫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国家动漫产业网于2010年8月26日正式上线投入运行。文化部公布了2010年第一批通过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名单,35部作品中,动画22部,漫画4部,手机动漫5部,网络动漫2部,漫画期刊、动漫软件各1种。根据《动漫企业认定管理方法(试行)》的有关规定,重点动漫产品将优先享受国家及地方各项财政资金、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2010年,中国动漫市场规模达到208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2.4%;动画衍生品市场规模在2012年预计达220亿元。[20]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高新技术日益融合,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目前,数字信息化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令人瞩目的增长点。随着近年来原创网游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国产网游海外销售收入也从2007年的5500万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2.3亿美元,业内预测,2011年全年,中国网游海外收入极有可能突破4亿美元,并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在优异的成绩面前,也应当看到,中国网游出口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韩国为例,其2010年游戏产业海外出口额超过16亿美元,占文化产业整体收入的25%。而去年中国网络游戏海外收入仅占整体收入的不到5%。与网络游戏同为文化产业内分支行业的影视剧,2010年海外销售总额已经超过35亿元人民币,领先于网络游戏。可见,我国网络游戏海外市场拓展远未到成熟期,[21]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大批相关的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

(四)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走出去”是中国加入WTO后出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考虑而迅速调整自己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入世后,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和文化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的国际文化环境之中,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文化发展战略。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就提出了鼓励文化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出口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2003年在《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5年,文化部制定了《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同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了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具体政策。

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有关部门积极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有效成果。首先,广播影视产品的出口的规模扩大。中央电视台第4和第9频道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进入美、英、法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有、民营企业节目制作公司每年也生产制作部分影视剧并销往海外。其次,我国积极开展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商演、商展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杂技、武术、京剧、民乐、交响乐、地方戏剧、木偶、文物展览、工艺品展览等纷纷通过商业渠道走向国际文化市场,市场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第三,出版物的对外贸易有了新进展,积极开展版权贸易,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出版物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出版物的出口渠道不断多元化,从最初的国有单位独家经营,过渡到现在的民营、外资企业一起参与。驻外新闻出版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发行领域已经在北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设立了多个中文书店或图书进口分支机构,已成为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出版社的输出品种既有汉语学习、中医药、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等传统优势领域,也有先进的科技前沿图书,例如《量子保密通信》、《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等。还有一些反映现实中国的图书,包括不少社会科学和文学书籍都输出到了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很多在当地市场的销售已经达到数千册,有的则已过万册。譬如反映我国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变革的《激荡30年》,反映当代农村的长篇小说《古船》等。这些图书的成功输出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正逐渐被国外人士所认可,体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增强。相关数据表明,我国输出版权的图书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元,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在国际政治文化版图上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都体现出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中国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对外文化交流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和源泉。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版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版权贸易逆差逐渐缩小。2005年,版权输出引进比例为1:7.2,2010年则是1:2.9。[22]2011年1月25日,在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维珍书店,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法国拉加代尔公司联合举办的“阅读中国”外文版中国图书全球春节联合展销活动开幕,这是中国外文版图书第一次在全球主流书店举行大型联展活动。

针对国际文化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近年来一批中国文化企业纷纷进军海外市场,向全球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从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队”之一,公司近年来已向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团组680多起,演出39000多场,现场观众超过7500万人次,其中商演的比例超过60%。总部位于上海的盛大游戏近年来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2011年第三季度,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到721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3%。目前海外游戏收入只占公司收入的5%,公司目标是未来3年内使海外游戏收入占总收入的20%,公司接下来将致力于建立多个全球运营中心,面向不同的区域和语言提供服务。[23]

在积极布局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还有部分文化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竞争。最近两年内,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控股了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新闻集团原本全资拥有的星空卫视四大业务,并且正在将《中国达人秀》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优秀综艺节目输出海外;中国民营企业俏佳人传媒收购美国的国际卫视电视台;深圳华强文化科技赴伊朗投资建设主题公园;将功夫剧《少林武魂》带进美国百老汇剧场的中国文化企业——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出资收购了美国田纳西州的两家剧院,拟将更多中国剧目推向美国。近两年间国内文化企业大胆走到境外上市。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新股发行市场陷入低谷,我国仍有A8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畅游有限公司、盛大游戏有限公司及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等6家中国文化企业先后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总共募资5.4亿港元及14.29亿美元。其中,盛大游戏募集资金超过10亿美元,创下2009年美国IPO市场年度新高,也是中国网游企业上市规模之最。境外上市的文化企业涉及网络、广告等不同行业,但全部是民营文化企业,上市地点集中在美国与香港。

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仍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甚至可以说,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程度决定着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关起门来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想象。我国没有世界级的文化企业,就绝不会有世界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世界级的文化企业诞生之日,也就是我国文化影响力遍及全球之时。但是这必须要有全球眼光和“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的战略视野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