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
文化产业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应与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相适应,必须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服务。文化产业新学科的建设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并不是说大学就一定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学也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改革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文化观与教育模式,有效配置与文化产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师资、科研队伍和财政支持等,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大学的教学科研如何跟上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如何设计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明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潮流方向,学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造就文化产业教育领域的大师,是对新时期大学办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部、文化部等国家文化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部分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和相应研究机构对社会急需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2000年,文化产业方向的硕士点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2004年,教育部批复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始试点;2006年,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点。文化产业教育从理论研究进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阶段。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专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随着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招收相关专业的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仍有不断扩大之势。文化部也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也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山东省、上海社科院、山西省等也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6年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每年开始涉及文化产业方面的课题研究。自此,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进入到迅猛发展的时期。将文化产业纳入学科建设的范畴是大学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对大学学科结构的充实与完善,也是大学教育与时俱进的实际行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已经将文化产业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提炼文化产业的科学成分,总结文化产业的普遍规律与个性特征,跟踪文化产业动态发展的轨迹,继而进行文化产业的传播与教育普及。但现实依然残酷,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让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在探索之中。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亟需两大类人才,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合格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复合型的。文化产业是交叉学科,产业经济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科学交汇重叠的区域构成了文化产业学科的范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在应用,完善的学科建设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学科建设之目标应该是建立完整而系统的文化产业学术研究体系与教学体系。在专业设置上亟待需要大胆创新,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分类,模糊一些专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均衡发展,培育“通”与“专”的人才。
目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是重“通”轻“专”,“通”才的培养模式是重管理轻文化。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定位上没有跳出传统学科的思维模式,文化产业学科应该独立于传统学科的“学科群”来建设,独立于传统学科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学科群”指建立跨学科和多学科整合的文化产业学科群,文化产业的根本在于创新,涉及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创新理论、战略理论、对策研究,形成一个软科学学科群,才能形成文化力的科学创新体系。在大学中要鼓励跨系、跨院、跨校的课程,鼓励整合艺术、科技、管理、行销及知识产权等学科领域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从业生涯中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基于文化产业人才本科培养的不足,有的学者提出应重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文化产业的知识谱系和课程设置庞杂,经典著作和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很难在本科阶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硕士阶段,培养具有文化产业核心思维理论和操作运营技能的硕士研究生。[39]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训练,这种核心竞争能力就是创意管理能力,就是创意领导力,这种创意领导力由于对实践经验的依赖而不利于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开设这样的专业,却最适宜于在硕士研究生层次进行学习。因此,开办创意领导力学院,组建创意实验室教学模式,建设创意管理专业硕士,就成为高校开发文化产业创意领导力最迫切的一种应对方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