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迅速增长

二、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迅速增长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首先表现为消费需求。文化生产的最终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生产发展需要依靠文化消费增长来拉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化事业体制其实是一种“准供给制”方式,仅仅得到“人头费供养”的文化单位无法从事生产活动,譬如不少艺术院团“演出越多亏得越多”。“政府埋单”的送戏下乡,也类似于文化“供给制”,与基层人民群众内生性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或缺乏直接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和支撑了文化消费市场向多元化方向演进。通过政府购买、企业赞助等方式,广大群众可以支付少量费用甚至免费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飞速增长态势。2000~2009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从2704.35亿元增长至7521.44亿元,2009年为2007年的2.78倍,总净增长178.12%,年均增长12.04%。同期,全国城乡人均文化消费从214.18元增长至564.94元,2009年为2000年的2.64倍,总净增长163.77%,年均增长11.38%。[2]特别是2008年以来,文化消费越来越活跃,消费需求趋向多元。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销售的重要市场。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推动着我国电影产业票房总数突破百亿元。文化创意街区在各地涌现,街区内的创意小店、小剧场、个性书店等,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时尚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则活跃着超过7000家民营剧团,满足不同地域群众的文化需求。适应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兴起,文化休闲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在新技术、新观念推动下,便捷式、家庭式的文化消费成为快速扩张的新兴市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达到23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14.4%。手机出版、网络游戏、电子书等新兴文化消费领域,创造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