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文交流机制和文化外交维护文化安全
一般而言,国家对外文化关系具有“两种性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属性”: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历史进程”,通过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也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国政府为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25]国家间文化交流和渗透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国民在海外从事商业、宗教、教育和其他活动的方式,可以通过国家双边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向海外输出本国文化产品的办法。国家政府机构会从政策上对这类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和指导,甚至制订明确的对外文化战略,使这些文化交流和渗透活动最终为本国政治、经济、安全及其他内容服务。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而策划和运用文化力量的文化战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要素不会自动传播,而是需要文化要素的搬运者。具体来说,留学生、出国的教师、技术人员、商人、外国游客是文化的搬运者;另一方面,也有实物、书刊、电影、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等传达信息来充当文化的搬运者。文化的搬运者中有些是无意识的,如商人和游客;而有些是有意识的,如媒体和教师等。文化搬运者中的人、物、书刊属于迟缓的媒体,电影、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等都是快速的媒体。[26]因此,中国文化输出的方式应重视人文交流机制和文化外交。把传播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教育交流等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文化输出。以人员、图书、教育、艺术等手段进行文化交流,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精英人物”,着眼点是长期的文化调整;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的宣传手段则是在影响其听众和观众方面,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人们的见解和政治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历来倡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国家间互派文化考察团和互派留学生等。在人文交流机制的构建中,结合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要重视民间交流机制的建设,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人文交流机制中,要注意面向年轻人,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应中国政府邀请,2011年印度500人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友好访问,这是“中印交流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中印两国青年交流史上单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访问,有益于两国年轻人的文化交流,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开展。
文化外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关系,它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27]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推动国际文化间的多边对话与合作。可以说从对外宣传向文化外交的转变,是树立国际威望政策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文化外交旨在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流通,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的认同感,建构起与他国的积极友好的身份认同关系,由此,获得国际社会积极肯定和认可,树立应有的国际威望。文化外交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靠文化交涉、谈判、签订各项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官方协定、缔结文化条约、召集和参与各项国际文化会议、组建和加入国际文化组织、保障文化人员的互访、文化成果的对外展览等。其次,政府依靠媒体、报纸、互联网等国际传播媒介,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左右他国的意志和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外交战略意图。文化外交的深层次涵义还包括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机制建设,通过国际文化规范、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主张,在维护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文化利益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间的互信与理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