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国家文化安全的新特点

二、后冷战时期国家文化安全的新特点

冷战结束以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趋势,使文化以其影响速度快、范围广、传播面限制难等特点,正在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变成一场没有国界的斗争。文化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文化安全问题的出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通信技术的普遍运用,更使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出现新的情况。

随着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文化安全日益引起民族国家的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的利益范围不断扩大,国家之间文化安全相互渗透。国家文化安全的要素更综合化,传统的文化安全的理解是语言安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现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要素都进入文化安全的视野。随着文化安全要素的增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军事手段无法完全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领域的安全更多的需要利用国际通行的惯例、条约以及国际仲裁机构来进行斗争。一个国家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文化自身在内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文化安全边界的扩大,文化安全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民族国家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超出了国界,而经济、环境等领域的文化安全问题本身就与整个国际社会相联系。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不可能只求自身平安,还要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以及国际社会整体的安全。文化安全关系更加多边化,文化外交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中,既要坚持国家的文化主权,维护本国的思想文化独立性,保证文化安全,又要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份额。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国家间冲突的原因和领域大大复杂了,国家文化安全的要素呈现综合化、跨国化的发展趋势,只凭单个或少数几个国家是难以对付复杂多变的文化安全局势的,因此,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多边文化安全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维护自身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安全概念是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属于非传统国家安全的范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看,与政治、军事等传统国家安全范畴相比,文化安全在建构国家政治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国家的民众对主权国家的合法性有比较一致的认同时,这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生态就处于一种比较良性的状态。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主权国家合法性持高度的怀疑态度甚至从内心里加以普遍拒绝时,这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生态就开始恶化并最终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动乱。[16]正是由于前苏联舆论的多元化导致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领域完全失控,最终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是影响国家对外政策性质与走向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国家对外政策具有不同的倾向。例如,以“普世主义”为价值理念的美国,其对外政策的终极目的就是推广美国的民主模式和价值观;而以“和合”为文化底蕴的中国,主张建立和谐世界。整个20世纪,各国都把军事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传统的安全观主要关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政治独立等,这些威胁主要来自境外敌对势力。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局势使人们认识到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独特作用,以文化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