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把实践作为自身哲学的基石。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在实践中,被群众所接受、所认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大众化取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和改进的一个基本路径。在实践中、生活中,意识形态容易获得群众的认知和认同。革命战争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就是得益于当时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贴近群众的理解能力,通俗地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民心、顺民意,其理论成果也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生动语言。这种语言体系真正植根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演变为群众对党和政府认同和信任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贴近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践证明,理论只要同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只要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需求,它就变得鲜活,变得生机勃勃,就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就会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很难想象,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意识形态会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具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渗透与反渗透功能,使其理论创作与意识形态宣传由运动化转向生活化。
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也要大众化,适当地调整已有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选择更容易被人们欢迎的方式。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往往不受人们欢迎,不被人们接受。因此,我们要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可以多些人文关怀,尽量吸取民间话语,保持一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增强亲和力和渗透力,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内化为处世规则和行为习惯,从而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将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结合,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生活追求,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同解决人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做到引导社会心理,充分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