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乐自然环境概述
长乐,名取自《诗经》“长安久乐”,设县距今已逾千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它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处于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之间。东临东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南邻福清市;西连闽侯县;北面闽江,与福州市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江相隔;距福建省会福州市30分钟左右车程。长乐区拥有空海陆三轴交通,国内屈指可数的空海“两港”城市,属国家颁布的开放县(市)区之一。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开洋地,贡茶方山露芽与贡盐产地;也是我国著名侨乡,侨胞分布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经济聚为一身,长乐有着“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华侨之乡、民企雄厚”的称誉。
长乐是一个准半岛,地貌属低山丘陵。地势由南部与中部向北部渐次下降。南部、中部低山丘陵蜿蜒起伏,海拔200-650米,其中航城大尾埔海拔646.3米,为全境最高山。中部龙腰山将北部的长乐平原分为两片:西片,北起营前向南延伸至玉田,是大片河谷平原,海拔多在10米以下;东片,北起潭头,南至江田,是广阔的滨海平原,海拔2—5米,为全境最低点。境内山丘属戴云山脉东翼的延伸支脉。
闽江横贯长乐北境,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自黄石至梅花入海,全程约35千米。长乐境内溪流大多源短流促,西部较大的河流有上洞江、下洞江,其余河流均较短小,长度多在11-16千米之间,多源自南部诸山,注入江海。河网密度全境平均每平方千米0.5-1千米,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2千米。另有西湖、东湖、福湖、天塌湖等小湖泊,面积仅1-2平方千米。全境陆地面积6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23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3.78千米。有大小岛屿、礁86个,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35个。
长乐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暖和湿润,夏长少酷暑,冬短少霜雪。年平均气温20℃左右。无霜期可达333天,降水量超1000毫米。长乐自然灾害以风、涝灾最重。风、涝灾多由台风引起。台风一般发生在6-9月,平均每年5次。民间有“六月风初、七月风半”之说。
长乐拥有森林、海洋、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生态本底总体良好,具有较好的生态承载能力,为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长乐首批被命名的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共有21家,分别是:中国长乐湿地博物馆、绿化馆、鸟语林、南山公园、城市森林公园、芦际潭森林公园、猴屿森林公园、下沙度假村、显应宫、龙潭晓瀑森林公园、筹峰山森林公园、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南阳山景区、龙角含烟公园、文武砂十八孔库区、蝙蝠洲湿地、首石山森林公园、董奉山森林公园、海蚌公园、青山贡果生态园、龙庆山森林公园。其中位于长乐区古槐镇的董奉山森林公园,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和腊溪源景区组成,属城郊型森林公园;公园内有4个植被型、8个群系、21个群丛、有野生动物94种。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乐区潭头、梅花镇闽江入海口处,有河口水域、潮间带沙滩、红树林沼泽等7种湿地类型,是候鸟迁徙重要越冬地、水鸟集中分布区、众多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闽江口湿地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物种众多,拥有动植物1084种,估计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闽江河口湿地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之一。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价值和功能愈来愈受到关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个生态系统。它不仅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也为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鸟提供了必需的栖息、越冬和繁殖场所。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鸟类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湿地鸟类是指示湿地质量的重要标志,湿地鸟类和数量能够充分反映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湿地除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外,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保护海岸、航运、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比起其他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旅游对湿地的负面影响较小,所能提供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机会却最大。我国作为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被破坏。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允许任何开发的湿地保护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途径。
闽江河口区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落脚站。闽江河口任何一片湿地的破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已经形成的闽江口鸟类活动的环境。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成片土地开发中,许多河汉和河浦被填埋利用,其中包括有保护价值的湿地。福州市水域面积近20年来明显减少,与1981年相比,城市水域面积由原来的7.26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6平方千米。加上改造河道中,在建人工化河床、驳岸时,设计不够科学,丧失了原先天然水域与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水域和湿地的减少,给福州地区气候、水文、生物以及城市生态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了福建省和福州市上上下下的关注,有关部门和开发商不能再把湿地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应该把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来加以落实。
为了让本校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长乐区的丰富物产,了解湿地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我们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本课程。
特别感谢:
庄晨辉主编《湿地与水鸟》
艾前进、林立婷、艾佳著《决策者的卓识远见——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世今生》
福建师范大学叶萍著《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
长乐市进修校郑智武著《长乐市闽江口湿地生态与鸟类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