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分析
海蚌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和氨基酸,味甘咸,性平。贝类软体动物中,含有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适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者。
20世纪80年代初,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创出“鸡汤汆海蚌”这一闽菜中的特级佳肴后,水产品开始名扬四海。但是由于对水产品过度采捕,长乐海蚌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海蚌存量逐年递减,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仅10吨左右。为有效保护珍贵海蚌资源,开展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长乐漳港海蚌场建于1958年,位于长乐区东部沿海,是专门从事海蚌增养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主管部门为长乐区海洋与渔业局。是我国唯一的海蚌育苗实验场。从2011开始,长乐海蚌场积极开展海蚌中试项目。先后历经浅海养殖、土池养殖、室外养殖三种养殖实验,花费3年时间,海蚌苗种养殖平均壳长达到9.1厘米。并总结了一整套规范化海蚌育苗、中间培育及养成技术工艺,为实现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及水产品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自从人工育苗技术成熟起,长乐区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这几年已经育苗并在保护区海域放流海蚌幼贝90万粒。
在突破养殖技术约束的同时,对海蚌资源的刚性保护也在日益加强。2011年,农业部将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列为我国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4年,《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管理规定(修订草案)》正式公布实施,规定对保护区范围、禁止行为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科学管理与保护海蚌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估计海蚌存量30-40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2018年9月11日漳港西施舌增殖放流活动在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举行。活动旨在恢复漳港西施舌种质资源,进一步修复保护区生态环境。活动中,福州市海渔局验收专家组在水产品保护区管理处对漳港西施舌苗种进行验收、计数,确保了放流苗种质量。随后,工作人员带着苗种乘船出海,来到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放流0.8厘米规格左右的漳港西施舌幼贝20.4万粒。放流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还向附近渔民、群众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营造共同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