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

花蛤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一)育苗

尽管蛤仔有保护壳,但是在筛选和分类过程中如不小心,贝壳亦会破裂。在苗种的预养成期可采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统,直至壳长达到10-15毫米。养成前期的其他养殖方法包括:按10000个/平方米的密度将4-5毫米苗种放在用塑料网覆盖的木框中,置于水下(意大利);或将苗装入网袋放在处于低大潮周围地区的支架上(爱尔兰)。放养密度随蛤仔的生长而逐渐减小。在育苗期,必须对养成设施进行清洗,清除诸如蟹之类的敌害。蛤仔须按规格分级,以确保所有蛤仔规格相似;否则,较大蛤仔的竞争力会超过较小的,造成其生长迟缓。

(二)播种

在蛤仔的壳长达到10-15毫米时,即可播种在附着基上。养成作业最好在可避免大风、大浪或潮汐活动的潮间带进行。另一种办法是利用400平方米牡蛎池来饲养蛤仔至上市规格。适于养成的附着基通常包括沙砾、沙子、泥土和贝壳。尽管花蛤可在各类土壤中生存,但是池底太软会限制播种、饲养和收获设备的使用。在播种前,播种区必须得到适当处理,清除敌害。地块耕作系统使用网条,覆盖在要播种的蛤仔上并沿地块边缘将蛤仔犁入土中,以减少蟹和鸟的掠食。

花蛤的生长和成活状况直接与放养密度有关。蛤仔(10-15毫米)按200-300个/平方米密度播种,同时用4毫米网覆盖,以保护它们免受过多敌害影响。根据养殖容量,蛤仔可在2-3年的时间长至40毫米。

(三)水质

(1)水温:花蛤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时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2)盐度:花蛤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004-1.027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015-1.020时生长最好。

(3)溶解氧:花蛤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花蛤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严重污染,溶解氧含量连续处于0.5毫克/升以下达10天左右,就会导致花蛤死亡。

(4)耐干旱能力: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旱时间与花蛤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四)捕捞

在中国,蛤仔在10-16个月达到30毫米或更大时便进行收获。人工收获是将它们耙出附着基,然后收获。机械收获是通过抽吸或升降式采集器。一台装有横向传送带的拖拉机可以从沙质池底对蛤仔进行挖掘和分级,作业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小时,采集效率大于600千克/小时。

一旦收获,蛤仔储存在箱中或袋中并运走进行机械分级。然后,在加工和销售前通常对它们进行湿储藏,以便清除沙子。可以在出售前将它们放入塑料网袋,或在池中,或挂在湿储藏筏上,置于低潮间带地区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