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概况
(一)闽江河口区湿地及其重要性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含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福建省中部,主要坐落于长乐区和马尾区境内,位于闽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濒临东海,西起闽侯竹岐东至连江川石岛。闽江河口区湿地本区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沿江及河口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闽江河口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区,其气候基本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从温湿指数来看,指数值在15-27之间的月数有9个月。森林覆盖率达55.4%,物种多样性丰富,大气和水质质量较高。基本上全年适游,气候舒适度总体上较高。
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闽江河口区湿地是福建省几个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具有典型的区域特性。本区湿地临江濒海,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分布于沙、泥滩和泥滩草洲上的双壳类、甲壳类及水域中的鱼类、虾类十分丰富,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栖息、停歇和越冬。闽江河口的鳝鱼滩、蝙蝠洲、浦下洲、道庆洲、塔礁洲、长岸洲6块湿地,是候鸟的主要栖息、繁殖和迁徙地。各类湿地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为区域提供了多种的和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现状而言,闽江河口区湿地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下几方面:
(1)闽江河口区湿地是闽江下游地区的天然蓄水库,在抵御洪水、减缓径流、蓄洪防旱等方面发挥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闽江河流粗短,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均远不及黄河,但年径流量却与黄河相当。每年丰水期,闽江流域的丰沛水量均由闽江河口区湿地泄入大海。闽江河口又是我国沿海区比较少见的强潮陆相河口,潮差大,潮周内平均进出潮水量十分可观,大量潮水也要经由闽江河口区湿地吞吐。闽江下游和河口段宽浅的河床和大面积各类型河滩既是闽江河口特定水文和潮汐环境的必然产物,又是闽江河口区自然环境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包括南港河道在内的闽江下游主河道和包括福州城区内河在内的支流水网,以及与它们直接关联的各类滩地,都在闽江下游河口区的径、潮流水量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闽江河口区湿地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闽江河口区湿地不仅有丰富的水量直接稀释了排入水体的城镇和农村各类污水,其迂缓蜿蜒的河道、独特的河口动力条件、数量庞大的各类水生生物群落更为各类污水的天然净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由于闽江水体的分割削弱,故福州市区热岛分为南北两大块,与建成区的分布对应一致。城市中较大水体和绿地能缓解城市热岛强度,表现为热岛中的低温中心。
(3)闽江河口区湿地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及其独特组合,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生活条件。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是闽江流域不多见的,是闽江河口地区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众多种类的植物和大量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无脊椎动物依赖其生存,在多种国家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就生活在湿地中。
(4)闽江河口区湿地在发挥巨大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福州地区的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
(5)闽江河口区湿地还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福州地区湿地众多,河网水系发达,一直被视为水乡地区之一。福州盆地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与闽江河口区湿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地具有美学方面的功能,福州地区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有重要地位,它们为福州地区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其中,长乐闽江河口区湿地(鳝鱼滩)多种水禽指标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基于水禽的标准。调查中发现,该湿地定期栖息的水禽总数大于2万只,达到“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国际重要湿地标准5)”的标准。黑脸琵鸳、鸿雁、白腰构鹊、翘嘴鹊和红颈滨葫等水禽的数量超过1%,达到“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国际重要湿地标准6)”的标准。由此可见,长乐闽江河口区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二)闽江河口区湿地类型、规模及构成
本区的湿地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河流、湖塘、水库、水田及滩涂等,湿地总面积共约467.6平方千米。其中河流湿地面积约223.542平方千米,约占湿地总面积的47.8%;水库1.797平方千米,约占湿地总面积的0.4%;水田湿地面积204.883平方千米,约占湿地总面积的43.8%;滩涂湿地面积26.181平方千米,约占湿地总面积的5.6%;湖塘湿地面积约为11.203平方千米,约占湿总面积的2.4%。其结构如图2-3。
图2—3 闽江河口区湿地类型结构图
(三)湿地景观类型及特点
湿地景观是具有文化、娱乐及美学价值的资源,烟波浩淼的湿地、漫天的水鸟、寂静的荒野、碧绿的芦苇和蓝绿色的水面,自然朴质,淡泊宁静,给人超然世外的美的感受,极具生态旅游价值。根据不同的湿地类型,闽江河口区具有的湿地景观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湿地景观类型及特点
闽江河口区自然湿地景观有河流湿地景观、河口湿地景观及滨海湿地景观,在闽江河口段有数片面积从数千亩至万亩以上大小不等的河漫滩、草洲、沙洲,如蝙蝠洲、道庆洲、浦下洲、塔礁洲、长岸洲等,湿地动植物种类多样,主要有红树林、沙生植被、浅水植被、沼泽植被4种植被类型,包括18个群系和22个群丛。鸟类有118种,雁点,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鸭类和鹬类为绝对优势种。飞禽多,植被景观优美,与蓝天、白云、飞鸟、湿地合成一幅壮观而独特的河口生态景观。
(2)人工湿地景观类型及特点
人工湿地景观包括完全人工造成的湿地(渠道、水库、闸塘等)和人工改造的自然湿地(稻田、盐田、虾蟹田等)。
稻田景观:水稻是南方最主要的农作物,在闽江河口区广泛分布。一望无际的水稻田所特有的田埂阡陌景观,给人们以清新感受。“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景象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使稻田景观也成为旅游的亮点,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工湖及水库:西湖、左海公园是福州市区内两大人工湖,现已成为著名风景名胜。本区水库面积约占湿地总面积的0.4%,旅游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盐沼滩涂景观:分布于琅岐岛古朴树林区的外围。此处原是一片数千亩滩涂,现在已围垦造田,成为100多公顷海水养殖场,并开辟有水上游乐园。海水养殖场养殖文蛤、缢蛏、芦虾、鲈鱼、鯔鱼、花跳鱼等海产珍品。养殖场外有拦海石堤,约3000余米,石堤外面即贝类养殖区,再外面就是茫茫东海。每当农历八月十五天文大潮,慕名到这里观潮的游客逐年增多。
(四)湿地资源优势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显著
闽江河口区湿地地处南亚热带沿海,拥有包括近海和海岸湿地类中的浅海水区域、潮间砂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红树林沼泽和河口水域类型、湖泊湿地类中的鱼塘类型。主要以潮间淤泥和砂石海滩以及河口水域类型为主,湿地临江濒海,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分布于沙、泥滩和泥滩草洲上的双壳类、甲壳类及水域中的鱼类、虾类十分丰富,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栖息、停歇和越冬。湿地水域景观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
(2)景观典型、特色明显
壮阔波澜的闽江,一望无际的大海,茂密丰盛的苇草地,种类繁多、自由生息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是人们回归自然、舒缓压力、愉悦身心的好去处,是大自然赋予闽江河口区开拓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区内某些资源独特罕见,如中国淡水蛏对于研究贝类蛏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有科学价值的珍稀物种。闽江河口区湿地鸟类中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有12种,属于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1种。根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鸟类有183种,而闽江河口区湿地分布有6种。如长乐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多种水禽指标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基于水禽的标准。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文贤继博士经观测认为闽江河口区湿地鸟类数量已经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相差不多,在一些种类上还有超出,特别是此地发现的黑脸琵鹭、鸿雁等国际珍稀鸟类数量,已经超过全球该种群数量的1%,还发现了东方白鹤。他认为根据现有的资源,它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样能够成为国际上的观鸟胜地。
(3)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组合好
本区生态旅游资源沿闽江轴线、闽江口圈分布,闽江像一条玉带,近岸及江中的片片草洲、沙洲为玉带上的绿珠,众多湿地从河口沿闽江向上游发展,构成轴线串珠状分布,功能独特。候鸟们沿着此路线迁徙、觅食,构成了整个完整的迁徙通道。
(五)湿地资源劣势分析
(1)部分旅游资源人为破坏,湿地面积减少,现状基础较差
闽江河口区湿地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但部分湿地资源破坏严重,湿地面积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成片土地开发过程中,许多河汊和河浦被填埋利用,其中包括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修建防洪堤坝等建设致使南港北岸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受到严格保护、作为福州城市明珠的西湖水域,近年来也因各种原因面积有所减少。据报道,鳝鱼滩也已成为长乐市规划中的滨江大道和污水处理厂的用地;蝙蝠洲和浮岐洲之间将要建一条防洪堤和进行房地产开发,而且已签订了协议;而浦下洲和新垲洲也是福州市规划中的防洪大堤所在地。如果全部按现有的规划进行建设,这六大湿地将全部不存在。闽江河口区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目前尚未启动,湿地生态景观与其他著名旅游区相比,知名度不够,竞争力还不强。有些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尚缺少基础配套设施与景点建设项目。
(2)部分湿地污染,局部生态退化
福州城市内河污染严重,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大多数河水污浊,目前尚无法成为旅游资源。
闽江下游河道近来由于过量采沙导致沙量减少,改变水流量和方向,还造成河床变低,从而使入海口的海水进一步倒灌。专家们发现,以前涨潮时海水一般只能涨到福州南台岛,现在涨潮后海水已经可以上移至闽侯。海水的入侵使原来的淡水生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沿江湿地生态,一些淡水生物在海水侵蚀下纷纷死亡“东南快报”。
对退化湿地进行适度开发,使其成为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