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
紫菜人工养殖过程可分为丝状体培育与叶状体养殖两个阶段。
(一)丝状体培育
即人工采集果孢子,经培育,丝状体形成壳孢子囊枝,最后形成壳孢子的过程。一般在育苗室内进行。分贝壳丝状体培育和自由丝状体培育两种方式。培养贝壳丝状体在2、3月到9月进行。育苗室多为东西走向,以天窗和侧窗采光,或增设人工光源。培育池可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前者水深20-30厘米,培养基质,即贝壳(多为文蛤壳),平放池底;后者池深50-70厘米,贝壳吊挂于池中。春季进行培育时,挑选优良紫菜放散的果孢子制成果孢子水,均匀喷撒在贝壳上,使之钻入壳内,经4-5个月即可形成壳孢子。
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
①调整光强。初期为3000勒克斯,到形成壳孢子囊枝后逐渐降至500勒克斯左右。
②施加营养盐。可根据不同生长期按一定比例施用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
③控制水温。使整个丝状培育期间不受夏季高温和秋季降温影响,保证按期采苗。
自由丝状体培育是把果孢子置于玻璃瓶内培养,使其自然生长成丝状体。培养期间的生态条件与同种紫菜的贝壳丝状体基本一致。自由丝状体多作为育种手段进行2次采苗施用,但作为生产方式仍局限于个别地区。
(二)叶状体养殖
主要包括采壳孢子(又称采苗)、出苗管理及成菜养殖几个工序。壳孢子可在秋季海水下降到一定温度,当坛紫菜贝壳丝状体(27℃以下)和条斑紫菜丝状体(20℃以下)上的壳孢子成熟并开始放散时采集。人工培育的丝状体可在室内或海区进行收集。室内采苗时,将合成纤维或棕绳编制成网帘作为附着基质放于培养池中,使壳孢子自然附着于上;几小时后,将网帘下海张挂。海区采苗时需将网帘和人工培育的丝状体均置于海中预先设放的装置内,使壳孢子自然附于网帘上。因壳孢子放散有日周期性,放散高峰多在上午10-11点之间,因此采苗一般均需在上午进行。此外也可利用自由丝状体采壳孢子。
网帘下海到肉眼见苗为出苗期。为了早出壮苗、全苗,须将网帘置于适宜潮位,及时清除杂藻并施肥。到成叶期要合理施肥、防止病害并适时采收。
叶状体的养殖按网帘在海区的安置方式可分为半浮动式和全浮动筏式,前者适用于浅海滩涂,后者主要用于深海海区。这两种方式现都采用全人工培养丝状体和人工采苗提供苗源,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
(三)收获与加工
叶状体约经半年时间培育后,至翌年春季可用机械或手工定期多次收割鲜菜。鲜菜经切割、清洗制饼和干燥后做成干品紫菜出售。干品既可作烹调原料,也可经再次加工成为罐头等即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