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一)鸟类在湿地植被评价中的应用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3个要素之一。生态学家普遍认为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是植被,而食物、寄生物、捕食关系则为第二影响因子,所以鸟类常被作为植被的指示物种。
(二)鸟类在湿地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低于6米的海水区;同时还包括与湿地相邻的河滨和海岸区域,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时超过6米的海域。
由该定义可以看出湿地水文情势变化频繁、形式多样。虽然遥感等现代资源调查技术可以监测水文变化,但是当植被茂密时湿地的水文变化监测必将受到强烈的影响。湿地水文情势影响着湿地鸟类多样性和丰富度,因此湿地鸟类可以作为水文情势的监测指标。留鸟与迁徙鸟类相比对地表水的选择性更强,因此更适于作为指示种。湿地水位高低与水鸟的分布和种类组成相关。
(三)鸟类在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
湿地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物种的基因库。由于条件限制,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普查很难做到。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指示物种来评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低等生物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很多物种并没有被人类认识。但是有研究表明,生物类群中较高等级生物与低等级生物的数量关系呈正相关。所以高等级生物类群数量特征可以用来评估低等级物种的数量信息。鸟类是湿地中高等级生物类群,具有这个优势。
(四)鸟类在湿地典型污染物评价中的应用
由于工农业三废物质的排放,许多污染物通过水流排入了湿地。重金属、有机杀虫剂等典型污染物质,由于其难降解性,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富集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很容易被检测到,因而便于湿地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五)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鸟类的分布、数量、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不仅与湿地生态系统内海拔、土壤湿度、氮梯度、景观指数等无机环境因子相关,而且与生态系统生物完整性相关。因此鸟类常被用作保护区选址、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鸟类适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有如下原因:不同的鸟种与特定的生境相关;在不同人类干扰梯度下都能发现鸟类,从荒野到都市;大多数鸟类只存活几年,所以干扰过后种类组成和丰富度将表现出快速明显的变化;可组织系统和大范围的鸟类调查;可建立鸟群与生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来评价生境受人类干扰的程度(鸟类受到公众关注,因此鸟类群落的变化与植物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变化相比更容易被觉察到);鸟类分类学较成熟,即使在野外不捕获的情况下也能被确定到科、属、种等分类水平,这将便于提高分析的精确度;鸟类具有广阔的地理分布范围,在环境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其存在可作为其他一些物种存在的可靠而敏感的标志;部分鸟类为顶级捕食种,而顶级捕食种保护战略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