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概况
(一)闽江河口湿地发展历程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沿海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网络和福建闽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同时观赏到黑嘴端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少于50只)、勺嘴鹬(少于400只)、黑脸琵鹭(3900多只)3种珍稀鸟类的地方。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八闽快讯“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的专报件上作出主要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2003年建立“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建立“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2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长乐市“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荣誉称号。
2013年6月国务院批准闽江河口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3年10月荣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自然保护区位于长乐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区域范围涉及3个镇(潭头镇、文岭镇和梅花镇)、14个行政村,面积2100公顷,以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丰富的水鸟资源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属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省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最具典型性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众多水鸟、鱼类、甲壳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是迁徙水鸟的重要驿站、越冬地和燕鸥类主要繁殖区。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植被类型有红树林植被、滨海盐沼植被、滨海沙生植被。有14个群系141种,包括秋茄群落、木麻黄群落、厚藤群落、苦郎树群落、铺地黍群落、中华结缕草群落、芦苇群落、短叶茳芏群落、藨草群落、互花米草群落……
拥有湿地野生脊椎动物(不含鱼类)共25目64科283种,其中鸟纲19目53科26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Ⅰ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白海豚、中华鲟、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遗鸥5种,Ⅱ级保护动物有赤颈鸭、卷羽鹈鹕、江豚、伪虎鲸、(绿)海龟、玳瑁、花鳗鲡、黄唇鱼等49种。《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有19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单中有28种(其中濒危物种6种,易危种12种,稀有种1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保护种类142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保护种类56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动物228种,以及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44种。
本区域系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中间驿站,有大量的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每年前来越冬的水鸟有2万只以上,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也是众多燕鸥类的主要繁殖区。
(二)闽江河口湿地公园简介
2008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内侧,与自然保护区不重叠,可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的缓冲地带,使保护范围得到延伸和补充,缓解保护区的保护压力。也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立足生态旅游,重点依托公园水鸟、植物、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将其建成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湿地景观独特的湿地生态教育基地。
湿地公园总面积281.85公顷,区内的湿地博物馆(科教中心)总建筑面积4663平方米,融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体现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文化休闲的辅助功能,为长乐市首批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湿地公园内有130平方米的鸟类(国家疫源疫病)监测站;湿地水鸟网络监测与疫源疫病预警系统,实现对湿地水鸟活动网络远程监控、实时监测等智能化管理;配置湿地保护巡查监测船;建设有巡护步道与水鸟监测站建设项目(湿地公园观光栈道);建设有湿地公园内部主干道、古榕文化街、绿化提升等。
实施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改善栖息地质量。一是实施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疏浚)工程;二是开展互花米草防控治理实验与机理研究,并综合治理互花米草60多公顷;三是加强植被恢复,如种植红树林1000多亩,恢复种植原生植被短叶茳芏100多亩。与非政府组织、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合作。2012年12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启动为期5年的闽江河口湿地保育合作项目。对养殖区进行生态改造,建立鸟类栖息地调节区工程;引导进行生态养殖和部分租地并进行生态景观改造,建立鸟类栖息地调节区,扩大水禽栖息地。在塘内形成大小不一的岛屿,种植串钱柳、木麻黄、芭蕉等,将其改造成适宜鸟类栖息、觅食的栖息地及浅滩,吸引力黑脸琵鹭、须浮鸥、白鹭等众多水鸟栖息。
(三)湿地博物馆(科教中心)简介
1.展览主题
(1)以湿地生态为主题,湿地保护为目的。
(2)着重从生态、文化、科技、科普四大方面展开。
2.展览线索
(1)以闽江河口湿地主要的区位优势为线索,通过四大指标超越“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来展开,表达闽江湿地的特点和重要性。
(2)通过闽江流域这条线索,导入闽派文化历史渊源,展示秀丽山川和风土人情。
(3)通过郑作新(1906-1998,长乐籍)和刘兴土(1936生人,永春籍)两位科学家导入湿地科学研究成果。
3.设计理念
(1)人与鸟类、人与湿地的亲密接触。
(2)以大型室内景观以及电子互动设备为依托,通过声、光、电的场景仿真和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表现长乐地区湿地鸟类、动植物特色、民风民情以及科学研究成果。
4.定位
(1)打造成展现湿地魅力、生态长乐的宣传窗口。
(2)代表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大视野,了解湿地,认识长乐。
(3)一座唯美的艺术欣赏与科学价值的智慧型湿地博物馆。
(四)保护区鸟类分布及观察
闽江河口湿地鸟类约118种。候鸟占绝对优势是闽江河口湿地鸟类组成的显著特点。
1.候鸟84种。其中冬候鸟72种,常见的有普通鵟、白尾鹞、小䴙䴘、凤头䴙䴘、豆雁、鸿雁、小天鹅、普通鸬鹚、绿翅鸭、斑嘴鸭、环颈鸻、白腰杓鹬、青脚鹬、苍鹭、红嘴鸥、北红尾鸲、红尾伯劳、黄鹡鸽、红隼等。夏候鸟12种,相对较少,常见的有池鹭、牛背鹭、白鹭、大白鹭、家燕、白腰雨燕、小白腰雨燕、黄斑苇鳽、小云雀等。
2.旅鸟15种。常见的有金眶鸻、大沙锥、扇尾沙锥、针尾沙锥、水雉、草鹭、白翅浮鸥、须浮鸥、普通燕鸻、林鹬、黄胸鵐等。
3.留鸟19种。常见的有夜鹭、白胸苦恶鸟、彩鹬、白额燕鸥、黑尾鸥、鹗、斑鱼狗、普通翠鸟、白胸翡翠、白鹡鸰等;沿岸、农田附近有棕背伯劳、白头鹎、领雀嘴鹎、乌鸫、八哥、树麻雀、斑文鸟、黄腹鹪莺、纯色鹪莺、环颈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