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影响鸟类群落结构

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影响鸟类群落结构

湿地生态与环境及其变化直接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特征。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湿地生态与环境改观,也极易破坏湿地鸟类繁殖栖息环境,对鸟类群落演替具有重要影响。湿地鸟类是湿地区系的主要物种,在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一般处于顶端,对其生态与环境状态的变化反映十分敏感。因此,湿地鸟类的生态结构特征可作为湿地环境变化的一种指标。

鸟类多样性指数较大的生境分别具有较大的植被多样性,说明植被的多样性是影响鸟类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因子。而植被多样性与生态因子中的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河道地段,由于水深较大、水域开阔,多数鸟类把它作为栖息地,夜晚在此休息,白天外出觅食,因此多样性和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一般鸟类常群集休息,所以河道鸟类多样性表现为较低;在水深大于1米的地段,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主,群落多样性较低:当水分条件减少,形成沼泽湿地时,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都有分布,多样性进一步增加,随之湿地群落生物种类增加,由于食物的丰富度提高,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增加。当水分条件十分差时,如远离河道的高地势区,由于相对干旱,植物种类多是一些耐旱的草本,尽管它的多样性较高,但由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合理,并不能增加鸟类的多样性。而具有乔灌草结构的群落,能够提供较多的生态位,并且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鸟类数量和种类也较多。湿地水分条件对鸟类的关系比较复杂,这主要是水分条件与植被的复杂关系造成的。但无论如何,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的增加必然带来湿地鸟类的多样性增加。因此,有效利用水分、提高植被的多样性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