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福建等地民间有过年吃福橘的民俗。福橘为我国橘类中上品,呈扁圆形,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久有盛誉。福橘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寓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备受群众喜爱,人们常常用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春节期间小孩向长辈拜年,长辈们通常都要赏给几只大橘子。民间便有口头禅:“拜年拜年,没橘也要钱。”正因为福橘谐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象征,所以多被用作敬神供佛和祭祖的供品,也经常出现在年画、各种建筑物的雕刻以及传说中。
“柑橘”与“橘柑”不同。“柑橘”可以指柑橘属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义。
柑和橘都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宽皮柑橘类,果实外皮肥厚,内藏瓤瓣,由汁泡和种子构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橘实小,其瓣味微醋(即酸),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叶辛而甘。”一般说来,柑的果形正圆,黄赤色,皮紧纹细不易剥,多汁甘香;橘的果形扁圆,红或黄色,皮薄而光滑易剥,味微甘酸。柑和橘虽有区别,但在日常语言中常混用,如广柑也说广橘,蜜橘也说蜜柑。
橘和枳也不相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比喻由于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性也会由好变坏。然而,虽然橘和枳都属于芸香科,但橘属于柑橘属,枳则属于枳属,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
历史上琅峰福橘身价颇高,据《长乐六里志》载:“产地以琅尾(琅峰)为最,约计年有二千担。”琅尾橘树多种于港畔。由于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优越,加上果农的精心培育,粒粒橘子都色泽鲜红,皮薄肉多,味甜微酸,光滑耐贮,产品大多数提供出口。而长乐人对琅尾的福橘,又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人们说到福橘,就会联系到长乐第一次沦陷期间,人民游击队在琅尾港的“橘树挡”痛歼日寇,震动海内外的故事,由此感到分外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