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居正
代表作《东人诗话》
《东人诗话》成书于1474年,为上、下卷,徐居正时年54岁。
1.内容简介
(1)关于诗歌的理论
徐居正认为,诗“当先气节而后文藻”,即以气象为先。所谓气,即诗之雄深、豪放、劲健、旷达。他力主诗应含蓄,“诗贵含蓄不露,然微词隐语不明白痛快,亦诗之大病”。认为诗贵在独创。“诗忌蹈袭,古人曰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耶?”倡导“诗之老熟”:“诗虽细事,然古人作诗,必期传后,故少陵有老去,新诗谁与传。”“古人谓子美夔州诗以后诗尤好,盖愈老愈奇也”。
徐认为诗要加强锤炼,不断进行修改:“古人诗,炼格炼句炼字”;“古人诗不厌改”;“凡诗,妙在一字,古人以一字为师”。诗要追求意境:“作诗非难,能造情境,横写形容,一言而尽,此古人所难。”
关于高丽朝和李朝两朝汉诗之演变,徐居正认为:“文章所尚,随时不同。古今诗人推李杜为首。然宋初杨大年以杜为村夫子,酷爱李长吉诗,时人效之。自欧、苏、梅、黄一出,尽变其体,然学黄者尤多,西江宗派是已。高丽文士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曰:‘三十三东坡出矣。’”
高丽前期推崇杜甫,高丽末期、李朝初期则崇尚欧、苏、梅、黄,但以崇苏为最,继之崇黄日益增多。
(2)关于朝鲜历代汉诗人及其诗作之评论
徐居正在评论朝鲜历代汉诗人及诗作时,皆与中国诗人及诗作进行比较。
①评论新罗诗人崔致远的《登润州慈和诗上房》
崔文昌侯致远,入唐登第,以文章著名。题润州慈和寺诗,有“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之句。后鸡林客,入唐购诗,有以此句书示者。
②评论高丽朝的李齐贤
古人称杜甫非特圣于诗。诗皆出于忧国忧民,一饭不忘君之心……高丽忠宣王被谗窜西蕃,益斋李文忠公万里奔问,忠愤蔼然。
益斋《山中雪夜诗》,……能写出山家雪夜奇趣,读之令人沆瀣生牙颊间。崔拙翁常曰“益老平生诗法,尽在此诗”。
③评论高丽末、李朝初的李陶隐(李崇仁)、郑三峰(郑道传)
梅圣俞、苏子美(皆为中国诗人),齐名一时。二人诗格不同。苏之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梅则妍精覃思,以深远闲淡为高致。……李陶隐、郑三峰齐名一时。李清新高古,而乏雄浑。郑豪逸奔放,而少锻炼,互有上下。
④评论高丽诗人李奎报
一日,濮阳吴群世文,与金东阁瑞庭、郑员外文甲置酒林亭,文顺(即李奎报)亦与会。吴以行著律诗三百二韵索和,文顺援笔步韵。韵愈强而思愈健,浩瀚奔放,虽风樯阵马未易拟其速,东方诗豪一人而已。古人诗集中,无律诗三百韵者。虽岁锻月炼,尚不得成,况一瞥之间,操笔立成乎?
⑤评论高丽诗人李谷(号稼亭)、李樯(号牧隐)父子
稼亭、牧隐父子,相继中皇元制科,文章动天下,今二集盛行于世。牧隐之于稼亭,犹子美之于审言。
⑥评论崔恒的《黑豆》诗
古之诗人,托物取况,语多精切。如东坡咏海棠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以妇人譬花也。山谷咏荼蘼云:“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以丈夫譬花也。崔文靖恒咏黑豆云:“白眼似嫌憎客意,漆身还有报仇心”,以文人烈士譬里豆,用事奇特,殆不让二老。
⑦评论金莘尹的《重九》诗
文丞相天祥《重九》诗,“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世事不堪逢九九,休言今日是重阳。”高丽毅宗朝金尚书莘尹,重九有诗云:“辇下风尘起,杀人如乱麻,良辰不可负,白酒泛黄花。”盖庚癸之乱,无可奈何。然白酒黄花,聊复自觉,则金老忧世之情,犹或可言。丞相值宋室阳九之厄,又逢九九,世事已去,虽有白酒,又何暇自慰哉,其言休说重阳,慷慨忧国之辞,甚于金老。
⑧评论郑郊隐之诗
郑郊隐守一善郡,《春日西郊》诗:“衙罢乘闲出郭西,僧残寺古路高低。祭星坛畔春风早,红杏半开山鸟啼。”雅丽清便,虽置之唐诗,亦无愧。
⑨评论高兆基的《寄远》诗
唐诗“幽闺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今以为绝唱。曾见高平章兆基《寄远》诗,……唐诗虽好,不过形容念夫之深,爱夫之笃,情意狎昵之私耳。高诗不及唐诗远甚,然先以思念之深、信书之勤,继之以征戍之慎、饮食之谨,卒勉以功名事业之盛。无一语及乎燕呢之私,隐然有国风之遗意,诗可以工拙论乎哉。
(3)考评朝鲜历代一些汉诗之出处
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考证朝鲜历代一些汉诗之出处,皆源于中国。
如某诗人之诗作《浮碧楼》:“永明寺中僧不见,永明寺前江自流。山空孤塔立庭际,人断小舟横渡头。长天去鸟欲何向,大野东风吹不休。往事微茫问无处,淡烟斜日使人愁。”
徐居正考证指出,该诗第一、二句,本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第四句本韦苏州“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五、六句本陈后山的“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第七、八句,本李白的“总为浮云蔽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句皆有来处”。
(4)指出朝鲜有些汉诗蹈袭中国诗
①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指出郑知常之汉诗“三丁烛尽天将晓,八角章成桂已香。落月半庭人扰扰,不知谁是状元郎”,蹈袭唐代诗人韦永贻的《试罢》诗:“三条烛尽钟初动,几转丹成鼎未开。明月渐低人忧忧,不知谁是谪仙才。”
②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指出李崇仁(号陶隐)有的诗句亦蹈袭唐代诗人杜牧:
李陶隐诗“如何钓竿手,策马向京都”,皆不免相袭之病。杜牧诗曰:“惆怅江湖钓竿手,却遮西日向长安。”
2.评价
徐居正的《东人诗话》是李朝初期一部著名诗话,得到李朝文人的高度称赞。
姜希孟在《东人诗话》序中指出:“吾东方诗学大盛,作者往往自成一家,备全众体,而评者绝无闻焉。及益斋先生《栎翁稗说》、李大谏《破闲集》等编作,而东方诗学精粹,得有所考。厥后百余年间,莫有继者,岂非诗学之一大概也。”姜希孟这段话认为,徐居正的《东人诗话》为承先启后的一部重要诗话。
崔国华在《东人诗话》后序中指出:“吾东方诗学……盛于高丽,极于圣朝。其间斧藻裁品者,若郑中丞嗣文、李大谏眉叟、金文正台铉、崔平章树德、李益斋仲思,皆有裒集之勤,然不无疏略细琐之病,吾恩门达成徐相国(即徐居正),尝手采东人诸作,著诗话二篇,合诸家之精,……文简旨远,言畅意赅,自有诗话以来,未有如此精切者也。”
金文良也指出:“今达成先生(即徐居正)……撰东人诗话二篇,其记闻之博,识见之高,真所谓在堂上而辨曲直,诗道之集大成者也。”
应提及的是,徐居正除撰有《东人诗话》外,还撰有《笔苑杂记》。该书成书于1486年,杂论经史诗文稗说,其中评论汉诗者,仅有17条。
综上所述,徐居正这位文坛巨匠在《东人诗话》中详尽阐述诗歌创作、发展的是非曲直,记录大量文人的史实和逸事,显示其诗话的价值取向,因之,李朝初期奉为诗学典范,学诗之“正”“道”。
此外,从《东人诗话》的“东人”二字,也显示朝鲜诗学建立自己的诗学典范、诗学传统的伟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