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概述
在中国,电视剧已经成为各类文艺形式中覆盖面最大、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文艺“排头兵”。曾几何时,一部如《新星》《渴望》那样的电视剧,能够激起数亿观众的鉴赏热潮,引起轰动效应。这种在世界艺术史上堪称罕见的奇观,恐怕只有古希腊全民观剧的盛况可以与之比肩。近些年来,随着创作的繁荣与网络的发展,电视剧的创作类型、风格、样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进一步巩固了电视剧在当代大众文艺中“一代绝艺”与“一门显学”的地位。在业界创作热潮背后,学界则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冷静的思辨和对艺术的热忱来审视这些创作现象,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挑起一份文化担当。中国电视剧走过了一个甲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创作视角,对中国电视剧发展做一回溯,对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电视剧的发展有赖于艺术与技术的共同驱动。电视技术从电声广播发展到“有图像的广播”,被称作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一场革命。诚然,“仅仅一百多年前,[1]尼普可夫这个柏林的青年学生在寒冷的圣诞之夜构想最初的电视时,他没有想到自己开创了一个伟大发明的先河,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电视时代的光辉起点。像所有呱呱落地的婴儿一样,电视的第一声啼哭并不辉煌优美,却以它响亮的音频震撼了整个世界。从此,它有如一股强劲的漩流,势不可当,席卷到地球的每个村落”[2]。世界电视的诞生日被公认为1936年11月2日,这一天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举行盛大歌舞的电视播出日。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世界的电视事业受挫。直到战后,一些发达国家才纷纷恢复电视的播出,正式开办了电视中心或电视公司。而战后世界电视事业的大发展,预示着一个世界范围的电视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的电视事业是以广播事业为依托得以迅速发展的,中国广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23年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出现。新中国成立之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广播事业的发展。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3]提出在北京建立电视台,周恩来批示“列入文教五年计划中讨论”。之后,党中央多次对试办电视的问题作出指示。195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晚19时,首都北京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的信号。北京仅有的50台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模型为背景的图案,醒目的“北京电视台”台标和乐曲相互呼应。当天的试播依然沿袭广播的习惯,先是播出了新闻性的节目《庆祝“五一”座谈会》,接着播出的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到农村去》,随后是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以及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本次试播,除了纪录片之外,其他节目都是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由会计室改建的演播室里,用黑白摄像机直接摄制播出的。在试播结束之后,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电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在1958年5月1日诞生。当时电视信号的接收范围仅限于北京市区几十平方公里,因此只能命名为北京电视台,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正式播放电视节目是在1958年9月2日,每周播放四次。此后,全国各地方也逐渐开办电视台。到1963年,全国共有电视台36座,初步奠定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形态单一,尚未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而且主要以转播为主。根据电视即时传真的特性,文艺汇演、戏剧、戏曲、舞剧、电影、纪录片等都可以在电视上转播播出。除电视新闻外,唯一属于电视台独创的节目形态就是以1958年6月15日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为标志的电视剧形式。当时这部剧虽然以广播、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过,但这次作为电视节目播出则是通过全新的电视化创作完成的。播出当天,整部剧在演播室里完成。虽然演播室只搭了一座破窝棚和少许道具,布景十分简陋,但整个程序是按照一种电视化手法进行操作的。播出信号一经发出,演员就开始在演播室表演区表演,两部笨重的摄像机拖着粗长的线缆同时开始拍摄,其他工作人员默不作声地配合工作。随着图像和声音信号不断地传输到控制室,导演在控制台上,眼睛盯着几台黑白监视器,耳朵认真听着话筒传来的声音信号,按照事先设计和排练过的镜头剧本,指挥技术员对两台摄像机传来的图像进行切换组接,演、摄、编、播,一气呵成。当时从事过电视剧创作的编导们用一段歌谣来形容当时的电视剧:“一条主线,二三个场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尽管当时进行直播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一口菜饼子》的成功播出,开创了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先河。从此,伴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剧这样一种电视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迅速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之后,对于电视台来说,电视剧向来都是重头戏。无论是创收视、树品牌,还是拉动广告收入,电视剧都成为主力军。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迅速壮大并且凸显其新媒体的传播效果,整个电视剧行业的制作平台和市场平台随之改变和扩大。IP电视剧、网络自制剧、网台同播剧、网络独播剧等新的剧集形态和播放形式层出不穷。可见,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电视剧艺术同样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有机体。因此,本章在对整个电视剧的历史发展进行概述之前,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为指导,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视剧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