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题材电视剧发轫
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蹉跎岁月》是第一部根据当代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四集电视连续剧。新崛起的电视连续剧,因其容量大小伸缩的自由度,相对于长篇小说,显示出改编拍摄时长于电影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大潮中,“伤痕文学”曾极为盛行。而在“伤痕文学”中,又以再现“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生活的“知青文学”名噪一时。叶辛继《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之后完成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在众多的“知青文学”中以其鲜明的美学理想和现实主义品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可以说,中国电视连续剧在其幼年时期,就能从如林的“知青文学”中选择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搬上荧屏,是有胆识的。
小说《蹉跎岁月》主要讲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群上海知识青年被“运动”到贵州山区农村插队落户的故事。作为电视连续剧的《蹉跎岁月》,导演注重在荧屏形象中注入小说原著所具有的鲜明的美学理想,并努力使之更加光彩照人。这主要体现在对上海知识青年柯碧舟、杜见春和农村青年邵玉蓉形象的塑造上。这三个人物形象,人生道路不同,性格迥异,尽管十年浩劫分别给他们带来或迟或早的灾难,但他们却均能经受考验,最终坚持“直面人生、奋进不止”的人生态度。正是他们身上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激励着荧屏前的观众,让人们在反思和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生活时,能获取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没有止于描写和展示这段历史生活带给知识青年的苦难与不幸,从而令人感到悲观与消沉。
连续剧《蹉跎岁月》的导演,注重让荧屏形象体现并张扬小说原著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品格。其一,调动电视语言手段,充分展示小说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使电视剧保留原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性。其二,保留原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精神风貌的优势,让柯碧舟、杜见春和邵玉蓉都无一例外地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斗走资派”“批黑五类”等)和个人爱情生活矛盾的旋涡里展现各自心灵深处的“本相”。剧中矛盾把握准确、展示充分,人物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个性化特征得到较充分的揭示。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蓉等人物形象的性格化、个性化程度在同期同类艺术形象中,达到了较高水准。其三,借鉴原著对所描写的那段历史生活的走向和趋势的总体把握,坚持既直面人生,又开拓未来,使全剧保持了促人深思、激人向上的基本格调。全剧在荧屏上大致勾勒出当代知识青年思想历程的三个重要层次——浩劫之初由极“左”思潮煽起的狂热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碰壁消沉;“九一三”事件前后因事实的启示而由消沉转向思考;粉碎“四人帮”后由思考走向奋进。这一思想发展脉络对观众无疑具有普遍的认识意义。因而,此剧所表达的主题进入了广大观众的内心,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共鸣,激励人们从对这段历史生活的反思中照见自己的身影,找到前进的方向。
连续剧《蹉跎岁月》成功地保留了小说原著在情节结构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和语言上明快流畅、简洁清新的特点,并善于把这些文学上的优势转化为荧屏视听语言。叶辛曾说:“大仲马善于铺展故事、设置悬念;易卜生善于用‘解开以往生活的谜’这种方式;马克·吐温惯常喜欢让自己的主人翁改装以变换身份,产生强烈的效果;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情节总是环环相扣,从不拖泥带水,取直线发展……”所有这些,不仅在小说《蹉跎岁月》中成为宝贵的借鉴,而且在连续剧《蹉跎岁月》艺术创作中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剧为新生的中国电视连续剧,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提供了借鉴文学情节结构和叙事方式的成功经验。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也是一部表现知青命运的作品。电视剧以暴风雪之夜八百知青“大返城”的一场骚乱开始,回溯了10年知青的生活经历。
本剧的导演兼编剧孙周曾经提到,原著小说引起他一种悲剧性的反思:“当年,四十余万知识青年怀着虔诚的信念、理想,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北大荒。他们在这片广袤、富饶、荒凉、严酷的土地上,无私地洒下了自己的汗水和鲜血,献出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然而,10年后,四十余万知青却一卷而去!这是一出历史上罕见的悲剧……这悲剧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后人是一定会向我们提出疑问的。”[8]这出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太多,仅靠一部电视剧自然是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通过多义性的主题来表现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却是必要的。《今夜有暴风雪》也确实做到了。
“大返城”是全剧的主要事件,是正在进行的主要矛盾冲突,也是剧中所有的人物行动的特定情境。但是,《今夜有暴风雪》并没有把笔墨仅仅停留在表现大返城上。本剧并没有直接评判“大返城”的是与非,也不对“去”与“留”的知青们做出简单的褒贬,而是通过“大返城”,表现了知青们垦荒的10年生活以及各人不同的命运和生活道路。如此,本剧让观众深入了解“大返城”事件发生的复杂原因,认识“大返城”事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了解在“大返城”事件中做出不同选择的知青的性格、经历及行为动机。
《今夜有暴风雪》本是一部中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知青10年生活的丰富性,本可以拍成篇幅很长的电视剧。但是,《今夜有暴风雪》却采用了独特的剧作结构,将知青们的10年生活放在“大返城”的特定情境中来表现,形成了作品集中、浓烈、炽热、饱满的独特艺术魅力。
本剧放弃了传统的有始有终地叙述一个人物的完整故事的锁闭式结构,以人物所在的现在时空与过去时空的交叉推进方式作为叙述结构。暴风雪之夜,阻办返城手续的秘密会议和八百名知青奋起反抗,这是现在时空的主要事件。对于这个主要事件,创作者并没有以情节为纲,不追求人物故事的完整,而是将镜头深入事件内部,侧重点放在开掘人物命运,引出造成“大返城”历史悲剧的根源。这种叙述结构有很强的选择性,对于以“一夜”表现“十年”是有利的,但却容易给人“乱”的感觉。为了便于观众建立完整的故事逻辑,剧作将过去时空(回忆)的主要事件,按时间的顺序从头到尾地排列起来,将现在时空的“闹事现场”和“裴晓芸哨位”作为悬念“动乱”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过去时空)和一个个“环”(现在时空)。观众就可以沿着这条线,去串联一个个的环,从而自己将故事完整化。
总之,《今夜有暴风雪》通过对原著的创造性的改编,以庄严宏阔的北大荒为背景,在有限的篇幅中,炽烈而饱满地表现了知青们在整整10年生活中的挣扎、斗争、成长。10年“上山下乡”运动给那一代青年留下的时代烙印是悲剧性的,但青春总是青春。他们的身边虽然充满了荒唐与谬误,但他们毕竟成长、成熟了。他们燃烧在北大荒的青春,他们曾表现出的时代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不应该被悲剧完全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