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与名著结缘
1985年,林汝为导演将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搬上了电视荧屏。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播出,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老舍的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居住在京城胡同的普通百姓,在残酷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与随之愤然而起的抗争。这部小说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已在国内出版,但由于“题材不在主流文艺视野之中,一直被冷遇”。然而,其改编的电视剧却出人意料地引起了收视轰动,“电视观众欢呼中国有了自己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对这部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又不失批评精神的作品怀有极其复杂的情感”[12]。
电视剧《四世同堂》具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7年,日军侵华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几十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面临着严峻的抉择。饱经忧患、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目睹了他的儿孙和邻居们在这场民族斗争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或惨死,或逃亡,或苟且偷生变节投敌,或破釜沉舟奋起抗日。这条小胡同中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缩影。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的代表,电视剧《四世同堂》在努力体现老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族化的佳作,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它的成功首先归于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片头曲:“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贯穿始终,可谓浩然正气、浑厚高亢、苍劲悲凉,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浓郁而亲切的北京风土人情中。氤氲着浓重京味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的一幅幅历史画卷,既记述了历史又记述了北京的风情、北京的人文及北京人特有的思绪、情感和生活。《四世同堂》不愧是“一部激扬爱国主义的史诗”。胡絜青、舒乙在《东方的一支纪念曲——谈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上映》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这部电视连续剧“格调比较高,是个正经东西!它的题材严肃、演得严肃、拍得严肃,不做作,不假,不胡来,认认真真,这很难得”[13]。
相较于对《四世同堂》等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难度更大的是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荧屏重塑。于1986年首播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神话电视剧。这部根据我国明代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创作的浪漫主义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的电视剧,遵循“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改编原则,着意表现原著中孙悟空等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风险的进取精神,对原著的某些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消极内容加以淘汰。编导大胆采用当代最先进的声、光、化、电等表现手段,创造了神话色彩的艺术境界,像“石猴出世”“闯龙宫”“过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场面绚丽多彩、如梦如幻,富有神话色彩。在创作上,导演杨洁力求避免原著的一些重复和消极成分,选取完整、健康、吸引人的段落,从而使每一集都能突出特点,生动感人。改编者舍弃前七回的闹天宫和后面取经故事中的“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太宗入冥”等章节,以孙悟空破山脱身开篇,既保持原著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又把师徒四人不畏强暴、不畏艰险取得“真经”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该剧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拍摄难度大,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987年,根据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完成拍摄,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传世经典,昆剧、越剧、京剧等剧种都分别搬演过《红楼梦》的故事片段。随着20世纪电影艺术的出现,《红楼梦》亦被搬上银幕。不过,相对于以“角”为核心的戏曲和叙事时空有限的电影,电视剧拥有不受时间限制的情节容量,因此在《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作的改编上具有优势。把《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搬上荧屏,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大创举。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导者分三个单元、36集,把小说完整搬上屏幕:第一单元,把原著的第一回至第五十四回改编成21集,从甄士隐一家的不幸遭遇开篇,继之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及秦可卿出殡、兴建大观园到元妃省亲、祭宗祠、开夜宴等大场面来表现“残烛将灭的突然光亮”和回光返照。第二单元,把原著的第五十五回至第八十回改编为7集,重点写贾府衰落的过程。从乌进孝缴租、探春理财、抄检大观园到“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第三单元,把原著的第八十回以后改编为8集。这是观众议论的焦点,因为荧屏的《红楼梦》对续作的后40回改动最大。编导认为:完全根据续作改编,不仅行不通,并且还免不了受到责难,既然如此,不如大胆进行一次尝试——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后8集尾声,贾府急速衰亡,惨象丛生,风波迭起,飞鸟投林。这样就避免了把《红楼梦》搞成“爱情小悲剧”,而完成了一部丰富深厚、瑰丽沉郁的封建家庭的兴衰史。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后,专家学者和广大电视观众普遍认为:整部《红楼梦》搬上荧屏,难度很大,难能可贵,意义深远。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尽管问题不少,遗憾很多,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次成功而可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