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新世纪以来,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新的突破,从2000年开始,陆续推出《中国命运的决战》(2000)、《长征》(2001)、《日出东方》(2001)、《延安颂》(2003)、《新四军》(2003)、《八路军》(2005)、《雄关漫道》(2006)、《井冈山》(2007)、《浴血坚持》(2008)、《解放》(2009)、《沂蒙》(2009)、《保卫延安》(2009)、《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红色摇篮》(2010)、《解放大西南》(2010)、《辛亥革命》(2011)、《开天辟地》(2011)、《东方》(2011)、《红军东征》(2012)、《寻路》(2013)、《东北抗日联军》(2015)、《太行山上》(2015)、《彝海结盟》(2016)、《红星照耀中国》(2016)、《淬火成钢》(2016)、《热血军旗》(2017)、《换了人间》(2017)等佳作。这些作品或深入挖掘题材人物,或充分运用新史料,或选取不同角度诉说历史,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推陈出新,把这类题材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阶段。

《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进行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长征这段历史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但该剧在遵循基本历史主干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具体时间充分运用新的史料,对长征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做了系统的全面再现,对其中的具体事件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同时,在表现历史生活的广度上,《长征》既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也写了对立面的反动集团;既写了党的领导集体,也写了基层人民群众,吟就了一首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同年,电视剧《日出东方》是为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创作的电视剧,讲述内容为1919年至19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井冈山会师的历史事件。创作者以五四运动为社会背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所掌握的丰富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综合提炼,使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延安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十年间,在延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故事。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宏大的艺术结构,气势磅礴地再现了那十年的延安历史,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进程,展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其标志性意义在于,善于将科学的历史思维与健全的审美思维互补结合,善于把握好“度”,化创作难点为艺术亮点。这种哲学层面创作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是一切艺术创新的前提,具有普遍意义。同年,《新四军》以一位新四军中层军事干部黄江河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新四军战史上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该剧以戏剧化的叙事方式,艺术地阐释了“皖南事变”复杂的内外原因和人物的性格因素,其探索意义值得珍视。

《八路军》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全方位、史诗性地再现了八年抗战的辉煌历程。《雄关漫道》讲述了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下,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主动诱敌,转战八省,行程二万余里,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两剧汲取了《长征》《延安颂》“把镜头聚焦对准人的精神世界”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创作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了创作生产力即编、导、演、摄、录、美、音、化、服、道人才的优化组合。其创作中既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党史、军史专家们提供的丰富史料及对史料深入的研究成果,又有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来自全国的方方面面的一流创作人才实现强强联合。整个创作集体自觉汲取这些丰富史料及新鲜的研究思维成果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的审美创造思维翅膀,由此产生出《八路军》《雄关漫道》这样的精品佳作。

《井冈山》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危局,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从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故事。该剧紧紧围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精心建构情节,着力塑造人物,较好地实现了有艺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其创作集体在三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在艺术地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和氛围上做好、做足文章;二是艺术地再现重要历史时间和历史进程,同时注重汲取党史界和军史界对这段历史的新鲜研究成果,在学习历史、感知历史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尊重历史,史中觅诗,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三是着力塑造好活跃于这种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中并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形象,“井冈山精神”正蕴含在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该剧首次在荧屏上完整地艺术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光照千秋的辉煌历史,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浴血坚持》讲述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守在苏区的红军在陈毅等指挥员的领导下,坚持三年游击战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该剧是继《长征》《延安颂》之后又一部反映党和军队艰难创始史的独具美学风貌的力作。党和军队的创业史是人类历史画卷上流光溢彩、惊心动魄的一页,但反映红军主力被迫转移这段历史的艺术作品中,除20世纪80年代电影《梅岭星火》外,鲜有影视剧记录那些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的南方中央分局的英雄们。而《浴血坚持》正是秉承历史、尊重历史的精神,填补了这一空白。该剧对党和军队的艰难创业做了深度解读,视野独特。剧中对陈毅、项英、曾山、陈丕显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讴歌缅怀,具有清醒的历史自觉意识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赋予作品以可贵的历史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的历史价值。

《解放》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最终战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曲折过程。该剧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共和国6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该剧创作具有以下三点镜鉴价值:一是集中了党史界、军事界和史学界关于三年解放战争的新鲜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使全剧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二是集中了哲学界和文化学界关于人学的新鲜思维成果,使全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哲学意蕴;三是集中了电视剧界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审美思维上的新鲜成果,使全剧具有较高的美学品位。

《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故事,艺术再现了自1925年大革命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悲壮历史,其中包括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与《解放》不同,这部作品另辟一条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新路。一是隐去真实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周恩来的言行只是通过剧中虚构的人物对话来呈现,蒋介石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至于统摄全剧精神制高点的灵魂人物瞿恩,显然是凝结了周恩来与瞿秋白的精神旨趣而虚构创造的艺术形象。这样,则有了更广阔自由的审美想象和创造空间;二是把重大真实的历史事件都推为背景,着力刻画瞿、杨两家几位主要人物在这背景下所代表的国共两党合作、斗争的历史进程和精神轨迹,镜头的焦距始终对准了人物形象的心灵;三是自觉地注重借鉴电影语言的审美优势,并适度用于电视剧语言创新,激活并丰富荧屏视听语言的审美张力,使原本主要作为叙事艺术的电视剧增添同时作为造型艺术的新鲜魅力,从而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价值取向。

《寻路》讲述了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2年宁都会议结束这五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该剧扣紧“寻路”这一主题,展示了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勇于怀疑和反对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错误路线,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奋斗求索,终于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寻求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部作品一是真实再现了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二是客观再现了这些领袖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其中包括他们在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不断发现自身缺点和错误,在冲突矛盾中不断思索成长,最终团结前进的过程;三是在审美上遵循现实主义道路又融合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通过画面语言营造大场景,并采取了强情节叙事。因此,带来富有震撼力、感染力的史诗性的艺术效果。

《彝海结盟》以1935年5月遵义会议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到飞夺泸定桥的这段历史。该剧以真挚的感情、鲜活的人物、合理的情节再现了刘伯承与小叶丹头人彝海结盟的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将兄弟之情和民族大义巧妙结合到了一起。刘伯承率领的先遣支队充分展现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该剧生动描述了长征是一次坚持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歌颂了长征过程中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弘扬了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11]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尊重历史真实、历史人物的前提下,自觉遵守艺术规律,以“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尽可能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