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创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历史剧创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21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数量大增。在“正史剧”和“戏说剧”的两大基本类型之下,“戏说”题材发展迅猛,出现了诸如穿越、宫斗、秘史、传奇等亚类型的“戏说剧”。由于近年来神话、神魔剧的兴起,出于“戏说剧”概括能力日渐不足的考量,统一用“古装剧”来概括“正史剧”之外的这些“类历史”剧目。一时间,眼花缭乱的“类历史”剧目模糊了历史剧的边界,辨析历史剧的真正含义变得尤为重要。在艺术史上,我国对“历史剧”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的历史剧是“历史题材戏剧”,即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都称之为历史剧。这是郭沫若根据“时间维度”的标准理解的历史剧,他还提到“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成为历史剧”。[16]而在20世纪60年代对历史剧的美学大讨论中,吴晗提出了狭义上的历史剧概念,认为“历史剧和神话剧不同,和故事剧也有本质上的差别”。“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历史剧不同于历史,两者是有区别的。假如历史剧和历史一样,没有加以艺术处理,有所突出、集中,那只能算历史,不能算历史剧”。与郭沫若根据时间维度衡量历史剧不同,吴晗是根据主要人物和时间的“历史依据”来衡量历史剧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时和现在大部分学者的认可,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剧观念。[17]

对比吴晗和郭沫若的观点可以看出,吴晗其实是将广义的“历史题材戏剧”分为了“历史剧”“历史故事剧”“神话剧”三个艺术样式。[18]以四大名著为例,《三国演义》是历史剧、《水浒传》和《红楼梦》因人物事件多无历史依据,应属历史故事剧,《西游记》则属于神话剧,这三类艺术样式都可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而21世纪以来,随着戏说剧、穿越剧、神魔剧的大热荧屏,渐渐挤压了历史剧的生存空间。一些剧目既无《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也无《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人、事两假,意蕴真实”的内涵,而仅是借历史语境演绎现代故事,满足观众幻想。无止境的戏说和穿越,其实是解构了历史,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弊端。对此现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精辟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以审美手段从历史现象背后提炼历史本质,并且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由此可见,戏说、穿越之风不可盛行。尽管历史剧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但从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角度看,正剧应是历史剧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