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声、人民之声,荧屏再现改革40年史诗

一、时代之声、人民之声,荧屏再现改革40年史诗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剧创作者抓住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这一现实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新与旧、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个体与群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与戏剧张力的佳作。如《庄稼院里的年轻人》(2000)、《杨总正传》(2000)、《今天是个好日子》(2001)、《苍山如海》(2001)、《激情年代》(2002)、《中国轨道》(2002)、《当家的女人》(2003)、《干部》(2003)、《美丽的田野》(2005)、《插树岭》(2006)、《文化站长》(2007)、《大工匠》(2007)、《十万人家》(2008)、《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2008)、《深圳湾》(2008)、《漂亮的事》(2008)、《命运》(2010)、《下海》(2011)、《温州一家人》(2012)、《我的土地我的家》(2012)、《大路上》(2014)、《安居》(2016)、《生活有点甜》(2016)、《我的1997》(2017)、《北方大地》(2017)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变,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直面挑战、解决问题,朝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勇敢前行的心路历程。

《十万人家》以“浙商的转型和转型期的浙商”为创作命题,讲述了依靠传统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江南名镇钱塘镇,在遭遇经济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凤凰涅槃的故事。该剧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镇的生活故事,展现国家经济改革的阶段变化和时代特色。剧中以沈万家为代表的沈氏家族在时代变革中艰难探索创新,最终实现了从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而剧中主要人物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观念的转变与精神的升华。该剧以商道写人道,以“蚕理”说事理,讴歌了一种至死丝尽、百折不回的奋进拼搏精神。剧中沈氏集团的发展就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艰辛历程也是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缩影。

《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男主人公乔省长官场遭遇的变化以及他的四个女儿命运波折的故事。该剧真实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深邃宏大的社会背景,再现了在这场革命中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追求、思维观念、生活情趣等诸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讴歌了乔省长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历久弥坚的人生信仰。该剧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乔省长四个女儿的性格各有特色,大女儿乔媛聪明本分,成熟稳重,性格包容大度;二女儿乔焰不安于现状,总想出人头地;三女儿乔蓉是乔省长和妻子收养的女儿,体质弱,性格柔顺,从不争胜好强;小女儿乔莉特立独行,喜欢冒险,是家里的“现代派”。四位女儿在改革浪潮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路,显示出那一时代人生百态的缩影。剧中在描写乔省长这一人物时,既体现了他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也体现了他对家庭、对子女的爱,塑造了一个既富有情感又坚持原则的党员干部形象。该剧以大气精妙的叙事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向观众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风云变幻、社会变迁,歌颂了这一变革中人们的理想和信仰,是一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现实意义的佳作。

《深圳湾》讲述了以赵可设为代表的赵氏兄弟,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建设家乡,使穷困的石岗村重新焕发生机的故事。该剧反映了改革开放中,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改革30年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意识观念的变化,赵家“建、设、家、乡”四兄弟鲜活丰满的艺术形象,诠释了人们在改革浪潮中的心路历程。赵可建狭隘的乡情、南湾村民对待日资企业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几千年来“农民式自由”“小富即安”“法盲”与“科盲”等,都被伟大的改革洪流冲击、荡涤,并最终在民族的意识觉醒中土崩瓦解。从承包鱼塘到土地竞拍,从创办合资企业到自有品牌创建、城市化改造,以赵可设为代表的赵氏兄弟站在历史潮流的风口浪尖,以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成为改革的先行者。《深圳湾》对南粤大地在改革大潮中沧海桑田的转变做了全景式的展示,此片是广东继20世纪90年代《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电视剧后,又一部反映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心路变化和生活变化的力作,具有潮汕风格的电视剧所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美学风貌。

《下海》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着内地,在北方某城的陈氏三兄妹,因种种原因决定南下“下海”,历经种种艰辛,最终走向富裕的故事。该剧展现了陈志平一家或主动,或被动的“下海人”在商海中或坚守底线,或随波逐流,一番挣扎,几多心酸,最终有的钵盆满溢,有的行囊空空。该剧真实反映了下海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正如剧中三次出现的“我们为美好的生活而来,九死不悔”。陈氏三兄妹都为“下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赵永明夫妇变卖家产,在深冬临行的前夜里相拥取暖;学医的陈志芳初到广东不会说粤语,遭到同行排挤,最后凭借自身本领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周芸初到广东“开窗口”帮人卖皮蛋而风波不断,开饭店又承包了拆迁铺面,差点“鸡飞蛋打”。对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使该剧人物真实可信,感情真挚动人。陈氏兄妹在改革的浪潮中完成了情感、精神、灵魂的蜕变,陈志平的成功对比旷大成与赵永明的失败,更体现了“干干净净挣钱,问心无愧致富”的“下海”原则。自强不息的“下海人”为共和国积累了物质财富,也积淀了精神财富。

《安居》以包头市北梁动迁为主线,讲述了在动迁过程中政府与群众勠力同心,最终实现和谐征拆,实现广大群众安居梦想的故事。该剧创新性对“拆迁”这一敏感话题进行正面讲述,把镜头直接对准由拆迁引发的人情冷暖以及处于棚改旋涡中的动迁组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及文化心理,并对大量的拆迁事实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突出了相互理解、和谐拆迁的理念。“安居”实为“安心”,不仅物质条件、居住环境要改善,拆迁户的心灵也要得到尊重和温暖。剧中还写到了婚姻、养老、夫妻关系、子女教育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触及诸如尊严与金钱、穷人与富人、青年人的发展与社会公平等时代命题。总体而言,该剧是一部透视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洞悉生命真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