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的兴起及其对隐蔽战线的艺术再现

三、谍战剧的兴起及其对隐蔽战线的艺术再现

“21世纪的中国电视剧文化市场,谍战题材电视剧异军突起,形成新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2]谍战剧,指的是以特务或间谍活动为核心事件或主要情节,表现我党我军以及爱国群众为了建设和巩固国家政权,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并以敌我双方的斗争为中心展开叙事的电视剧。此类剧往往在情节上植入“深入或潜伏敌人内部”的典型环节;在叙事上倚重悬念设置,结合延宕和巧合等策略推进;在情境上险象环生,将人物推向生存或心理绝境以拷问其立场的坚定性;在主题上高扬主流价值观,在敌我二元对立系统较量中提炼并强化人物恪守崇高使命、坚守革命信仰的精神品格。[13]

“谍战剧”一词虽出现在新世纪,但追根溯源是由反特片、抗战剧等衍生而来。1949年至1966的“十七年”间,我国在与西方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集团的“冷战”与警惕台湾国民党政权叫嚣“反攻大陆”的背景下,出现了如《无形的战线》(1949)、《斩断魔爪》(1953)、《草原上的人们》(1953)、《寂静的山林》(1956)、《羊城暗哨》(1957)、《冰山上的来客》(1962)、《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等一系列反特片。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人民提高警惕,防止特务的阴谋。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革”结束后的社会开放,“反特片”渐渐淡化了阶级斗争,进一步丰富了公安人员的侦查情节,出现了如《草原枪声》(1980)、《客从何来》(1980)、《东方剑》(1982)、《劫持》(1983)、《滴水观音》(1984)等一系列影片。1985年电影《黑炮事件》更是对反特片这一片种做出反思,标志着传统“反特片”的终结。[14]20世界90年代也出现了如《76号魔窟》《狼行拂晓》等带有“谍战”元素的电视剧,只是这类电视剧数量不多,往往归于刑侦或者军事题材。直至2006年,真正意义上的谍战电视剧《暗算》走红荧屏,正式掀起了此类剧的制作热潮。2009年致敬隐蔽战线的谍战剧迎来井喷期,《潜伏》更是在一众谍战片中突出重围,成为观众心目中谍战剧的经典之作。

新世纪以来,谍战剧渐渐发展为抗战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掀起了现象级的收视热潮,出现了如《誓言无声》(2002)、《梅花档案》(2003)、《暗算》(2006)、《特殊使命》(2007)、《英雄虎胆》(2007)、《五号特工组》(2007)、《霓虹灯下的哨兵》(2007)、《功勋》(2007)、《英雄无名》(2008)、《敌营十八年》(2008)、《潜伏》(2009)、《对手》(2009)、《冷箭》(2009)、《地上地下》(2009)、《永不消逝的电波》(2010)、《黎明之前》(2010)、《黎明前的暗战》(2011)、《悬崖》(2012)、《断刺》(2011)、《借枪》(2011)、《夜隼》(2012)、《誓言今生》(2012)、《北平无战事》(2014)、《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5)、《于无声处》(2015)、《伪装者》(2015)、《双刺》(2016)、《麻雀》(2016)、《胭脂》(2016)、《剃刀边缘》(2017)等一系列谍战作品,对艺术再现我国抗日隐蔽战线起到了积极作用。

《誓言无声》讲述一位旅居欧洲的舰艇动力专家计划回国协助人民海军制造新型潜艇,台湾特务机关欲对其布置暗杀行动,北京反间谍部门由此展开反间谍活动的故事。该剧一是在叙述逻辑上紧密相扣,人物行动方向与情感变化与戏剧事件密不可分,达到了层层递进的悬疑效果,具有鲜明的纪实美学风格;二是创作者试图还原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们的悲壮命运,并对自觉选择承担这种命运的英雄表达敬意。该剧悬疑的表层下是人在特定遭遇中的选择和信念,人文内核使它超越了普通悬疑剧,从而具有更深沉高远的格调。该剧获第二十三届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男女演员等多项奖项,为新世纪谍战剧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

《暗算》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中国一批特殊情报工作人员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全剧分为《听风》《看风》和《捕风》三个篇章,三个故事相对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看风”即破译密码的人,“捕风”则是地下党工作者,这三类人都为缔造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业。该剧在篇章结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上都有创新之处。原小说三段式的结构较为松散,该剧在改编中运用安在天的第一人称视角将三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其整体性更强。同时,该剧力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以真情打动观众,具有逼近现实的纪实美学风格,剧中的英雄不是神话形象,而是有自己的爱恨悲欢,既真实又平易近人。最后,该剧采用悲剧性的叙事手法,三位主人公都在一次次事件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对人生、情感、理想的哲理性思考使该剧主题更具深意。《暗算》融合了谍战、爱情、家庭伦理等多种元素,通过创新性的情节、人物、主题,引发了现象级的收视热潮,做到了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潜伏》讲述了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情报处地下党的故事。该剧一是注重通过以余则成、左蓝为代表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传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彰显核心价值取向;二是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新鲜真实的艺术细节,紧紧抓住观众的审美视线,如余则成最终在机场模仿老母鸡暗示情报的细节,既表现了余的机智果敢,又呼应了之前屡次出现的鸡窝藏情报细节,更为与翠平的生离死别添上了一笔喜剧色彩,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三是情节设置环环相扣、真实而巧妙,该剧并未编造离奇古怪的情节,更没有用打打杀杀的戏码营造生理上的感官刺激,而是在生活化的情节中表现敌我双方的智斗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潜伏》自觉追求艺术内蕴与思想内涵的和谐统一,以较高的思想品位与美学品位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谍战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黎明之前》讲述了段海平领导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获取国民党的潜伏计划,在卧底多年的中共党员刘新杰的暗中帮助下,与谭忠恕为首的国民党第八情报局特务展开生死较量的故事。在情节安排上,该剧力求将谍战的悬念特色做到极致,从开始的总悬念到剧情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小悬念,层层剖析、环环相扣,旧问题解决的同时又迎来新的问题,使全剧结构紧凑且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在叙事技巧上,该剧使用大量闪回、旁白、插叙、倒叙,增加了剧情的悬疑感和紧张感。同时,该剧台词很少,剧中大量采用非语言交际,演员通过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等表达意思及情感,使谍战情节更加细腻真实。在人物塑造上,该剧主角刘新杰的双重对立身份使其不仅要面对外部斗争,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斗争与挣扎,主人公在多重矛盾中展示自己的信念和个性,其英雄形象真实而动人。在主题意义上,这部作品摆脱了单纯追求“收视率”的羁绊,着意于唤起人们的理想信仰,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观众深知隐秘战线是我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条重要战线,这条战线中的无名英雄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信念,不怕牺牲,洋溢着革命英雄的崇尚之美。

《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讲述了农村妇女王大花在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下,走向革命并完成自身成长的故事。该剧选择了一个新视角,以王大花这样一个卖鱼锅饼子的普通农妇作为主视点和故事的切入点,描写了她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下,完成了精神的升华,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出色地完成了抗战使命。该剧通过王大花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凸显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本质特点:人民战争、全民抗战、全民族的抗战。编剧没有跟风,而是走了一条反类型化的道路,将传奇剧的优势、谍战剧的优势以及喜剧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并注重整体历史环境的营造,将“革命是最好的启蒙”这样一个先进的主题融入故事当中,是一部具有较高历史品位与美学品位的谍战剧。

《伪装者》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三方殊死较量的故事。该剧融合了谍战、偶像、家庭伦理、青春励志、军旅校园等多种元素,注重表现战争年代年轻人的成长和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伪装者》较其他谍战剧主要人物更年轻化,悬念设置更加复杂,戏剧冲突也更加激烈。片中人物性格各具特色,家庭成员的多重身份也使该剧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戏剧张力增强。剧情探讨了抗战时代背景下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明家三姐弟在特殊环境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动人心弦。剧中台词含蓄而富有深意,人物之间深沉的情感在一个个紧张的故事中含蓄而克制地显现出来,最终传递出“先有国才有家”的宏大主题,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谍战佳作。

《麻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以“麻雀”为代号的中共卧底陈深,他潜伏在汪伪特别行动处处长毕忠良身边,与其斗智斗勇并成功获取日军代号为“归零”的重要作战计划的故事。该剧角色设定生动、故事节奏紧凑,在众多谍战剧中独具特色。在人物塑造上,该剧摒弃了同类题材中一味英雄化、崇高化的中共地下党员形象,通过情节设计和细节描写显现潜伏者身上人性化、世俗化的特征,完成了从“钢铁英雄”到“血肉英雄”的人物转变。在叙事手法上,该剧通过独具匠心的悬念设置、历史化的意识形态叙事和对“麻雀”意象的独特塑造,将历史的厚度、人性的尺度以及情感的温度合为一体,共同叩击受众的审美心理。[15]该剧在荧屏与网络均取得较好收视成绩,为新一代谍战剧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从2002年的《誓言无声》起,谍战剧开始逐渐大热,到2009年《潜伏》迎来高峰期。总体来说,新世纪的谍战剧避免了脸谱化的形象塑造与主题上的宣教色彩,转而更注重探讨人性、挖掘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谍战剧融合了爱情、枪战、悬疑、刑讯、烧脑等多种元素,从而呈现出与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不同的惊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