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成为21世纪以来文艺创作主旋律

一、弘扬爱国主义成为21世纪以来文艺创作主旋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最深沉、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000年以来,三届国家领导人都针对弘扬艺术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发表过重要讲话,足以见其被重视的程度。2001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第六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需“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到“积极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谈道:“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1年11月22日,胡锦涛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发表讲话,再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国人民的骨气和底气。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十次文代会、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由此可见,歌唱祖国、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这类作品对人们塑造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重大意义。

文学艺术,尤其是大众化的影视艺术,理应自觉承担起为伟人树碑立传、传播伟人精神风范的时代重任。2000年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伟人传记方面的电视剧佳作,如《邓小平在1950年》(2000)、《开国领袖毛泽东》(2000)、《少奇同志》(2001)、《陈云在临江》(2005)、《恰同学少年》(2007)、《周恩来在重庆》(2008)、《中国1921》(2011)、《刘伯承元帅》(2012)、《我们的法兰西岁月》(2012)、《陈云》(2013)、《聂荣臻》(2013)、《毛泽东》(201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4)、《开国元勋朱德》(2014)、《海棠依旧》(2016)、《彭德怀》(2016)等。这些作品往往截取伟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些重要事件,通过其成长历史、革命生涯展现人格魅力。如《少奇同志》以人民解放军进军东北,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刘少奇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生动刻画了刘少奇果敢睿智、实事求是的战略家风度和人格魅力,热情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概。[9]《恰同学少年》则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代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传递了在那个时代“中国少年”的担当精神。《海棠依旧》艺术地再现了周总理自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辞世这一历史阶段为党、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生。该剧通过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万隆会议、“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述,浓墨重彩地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氛围,细腻准确地展现了周恩来作为共和国总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化险为夷、克敌制胜的高超政治策略。

除伟人外,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剧还集中展现了一批将帅英雄、科技英雄、平民英雄,如描写高级将领的《李克农》(2000)、《徐海东大将》(2000)、《亮剑》(2005)、《抗日名将左权》(2005)、《杨靖宇将军》(2005)、《张治中》(2005)、《陈赓大将》(2006)、《上将许世友》(2006)、《彭雪枫》(2007)、《毛岸英》(2010)等;描写爱国科学家的《我亲爱的祖国》(2001)、《追日》(2004)、《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1)、《国家命运》(2012)等;描写民族战士的《江姐》(2002)、《小兵张嘎》(2004)、《吕梁英雄传》(2005)、《敌后武工队》(2005)、《冼星海》(2005)、《铁道游击队》(2006)、《绝命后卫师》(2016)、《我是红军》(2016)、《太行英雄传》(2017)等。其中,《亮剑》讲述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故事,其鲜活、丰满、个性化的“草莽英雄”形象,打破了以往战争剧描绘英雄的固有模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创作者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到九泉马兰发射基地等地走访当年“两弹一星”研制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后代,用3年时间查阅了3000万字的资料,写出了120多万字的文本,九易其稿,才诞生了这部佳作。剧中可考证的有名有姓的就多达280人。[10]剧中展现了过去相关影视作品中从未披露的历史细节,是一部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绝命后卫师》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红军部队红三十四师的壮烈事迹,比起同类题材中以某一位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手法,该剧更强调塑造英雄群像,讴歌的是红军战士这一群体。在塑造人物时,该剧并未把英雄刻画得十分完美,红军指战员们在一次次战役中不断成长,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其英雄形象是鲜活丰满而又真实可信的。

综上所述,新世纪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前人基础上继续开掘革命人物历史,剧中英雄人物形象也不再一味“高大全”,而是强化了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塑造鲜活丰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