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历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历史剧不等同于历史,而是历史的艺术处理,创作集体走进历史的真实,感悟历史的真谛,然后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揭示历史的走向,这种创作是永远具有艺术魅力的。新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历史题材佳作,如《一代廉吏于成龙》(2000)、《太平天国》(2000)、《大明宫词》(2000)、《康熙王朝》(2001)、《大清药王》(2001)、《天下粮仓》(2002)、《神医喜来乐》(2003)、《孝庄秘史》(2003)、《大染坊》(2003)、《成吉思汗》(2004)、《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2004)、《记忆的证明》(2004)、《皇太子秘史》(2004)、《沧海百年》(2004)、《汉武大帝》(2005)、《大宋提刑官》(2005)、《康熙秘史》(2006)、《乔家大院》(2006)、《大敦煌》(2006)、《卧薪尝胆》(2007)、《大明王朝·1566》(2007)、《秦始皇》(2007)、《闯关东》(2008)、《东归英雄》(2008)、《大龙脉》(2008)、《走西口》(2009)、《郑和下西洋》(2009)、《中国往事》(2009)、《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天地民心》(2010)、《少林寺传奇三部曲》(2010)、《嘎达梅林》(2011)、《奢香夫人》(2011)、《甄嬛传》(2011)、《妈祖》(2012)、《木府风云》(2012)、《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大宋传奇之赵匡胤》(2015)、《琅琊榜》(2015)、《芈月传》(2015)、《最后一张签证》(2017)、《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2017)、《那年花开月正圆》(2017)等。

《大明宫词》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的权利斗争和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哲思的故事。该剧采用了悲剧性的叙事手法,旁白、台词独具特色,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对白使该剧叙事节奏被放缓,而旁白更像是人物从另一个时空中审视自己与他人,如太平用苍老的语调评述自己年轻时行为。这种“打断”,一方面更清晰地向观众呈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有戏剧中布莱希特的“离间”效果,让观众在情节发展中跳脱出来,思考历史中这一时刻或这一人物的意义。与一般剧目制造事件冲突、人物矛盾不同,《大明宫词》更强调人物内心的风暴,并用旁白或对白将其诗意地呈现出来,使其叙事有种缓慢而悠远的历史感。全剧呈现的盛唐气象、人物衣饰等都非常逼真,但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如太平公主,都与史实有较大出入。比起历史正剧,《大明宫词》更像是诗意地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下的女性悲歌,是一部具有创新性且富有历史韵味的“戏说剧”。

《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讲述了顺治皇帝爱妃董鄂妃病故直至康熙驾崩的这段历史。该剧第一次从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堪称“帝王戏”的标杆之作。《康熙王朝》在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尊重了历史史实,通过对除鳌拜、平三藩、抚蒙古、征罗刹、收台湾、剿灭噶尔丹、杀朱三太子、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等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塑造了康熙“千古一帝”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该剧对一些次要人物及历史细节进行了艺术创造,如容妃、蓝齐儿虽是虚构人物,却从侧面表现出康熙柔情的一面使其帝王形象更加鲜活丰满。《康熙王朝》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是一部优秀的古代历史题材正剧。

《天下粮仓》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因自然灾害而引发粮荒,从中牵扯出宫廷斗争、官场舞弊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该片以一种凝重、略带悲剧色彩的笔触将观众带入乾隆初年的大饥荒中,在突出“民以食为天”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的同时,明示了“官以民为本”的责任。[19]该剧通过“红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离奇大案揭示了朝廷腐败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以米河为代表的一些官员和百姓奋起反抗,“头上有田,方知累也”,反腐倡廉的主题隐藏在尖锐的冲突之后。作为一部虚构的古装历史剧,《天下粮仓》为夺人眼球设置了一些较为夸张的血腥情节,但瑕不掩瑜,其具有的反思意义值得肯定。

《成吉思汗》讲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历史传记片,《成吉思汗》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经得起史学家推敲的。从时空跨度上,该电视剧讲述了自1146年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近80年的历史,地域从蒙古草原一直到金中都和中东欧洲,涉及近二十个民族和多个国家。在表现内容上,该剧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伦理、民俗等各个方面,可谓一幅全景式的历史长卷。在人物塑造上,该剧以鲜明的历史观点评述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和辉煌成就,同时对他的局限性,如战争中的杀戮、掠夺等所造成的历史悲剧也不忌讳言说。在主题思想上,该剧凸显了成吉思汗所代表的维护统一、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成吉思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真实再现了800年前大漠草原民族的生活状态,服饰、道具、兵器、歌舞、乐器等都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时代特色,是一部大气磅礴、具有史诗意味和民族特色的历史人物传记佳作。[20]

《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统治54年,以其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故事。该剧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磅礴的气势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西汉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景观,成功塑造了汉武帝文韬武略、励精图治的帝王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汉武帝一生致力于打造西汉大帝国,这与中国在历史上屡遭侵略,人民渴望振兴中华的理想是一致的。该剧在制作精良的基础上,体现了较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宋提刑官》以南宋时期被誉为“世界法医学界鼻祖”的宋慈为原型,讲述了其断案如神、平定冤狱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以严肃的戏说,精巧的构思,塑造了一位饱含哲理、充满智慧的正义凛然的古代法医形象。该剧融合了古装、悬疑、推理、反腐等元素,在展现案件的过程中淡化了血腥暴力,转而强调宋慈以当时条件进行法医检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突出了宋慈“清官”和“神探”的人物特色。同时,剧末宋慈的愤而辞官也为该剧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开放式的结尾具有反思意义,留给观众深入思考的空间,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古装推理悬疑剧。

《记忆的证明》改编自徐广顺、黄仁柯的长篇小说《世界没有末日》,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批被抓往日本仓津岛进行军事基地建设的中国战俘和劳工不堪屈辱,奋起捍卫尊严的故事。该剧采用双时空交替叙事的手法,以二战中被俘的中国劳工这一特殊视角,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累累罪行,刻画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面对侵略时的挣扎、觉醒、反击。复杂尖锐的冲突矛盾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与曲折的命运。该剧不仅用纪实性的美学手法真实再现了这段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更艺术地表达了对历史、人性、民族性的审视。《记忆的证明》雄辩证明:第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攸关生命之痛的记忆永远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时光的流逝还是人为的抹杀,它终究要从历史深处顽强地呈现出来,直击当代人的心灵,唤起良知,引发反思,强化民族精神、民族尊严和民族忧患意识;电视剧理应发挥自身的审美优势,艺术地呈现这种历史记忆,引发对现实的激情叩问,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第二,电视艺术家必须掌握先进的历史观和美学观,才能自觉匡正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谁,从而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真谛;才能自觉在科学的美学思想引导下,从历史记忆中审美地发现有力量的真实,从而产生美感,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历史智慧,升华人的道德修养。相反,某些电视剧中津津乐道的琐细的生活碎片里的无聊的真实,是消解人的理想信念,降低人的道德修养的。第三,电视剧艺术凭借着现代化电子传媒优势,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导向不仅应包含政治方向的正确,而且也应同时包含现代人文精神和先进的伦理道德方向的正确。《记忆的证明》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

《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该剧创作者们总结了多年以来山西及全国各地的晋商专家对晋商历史研究的新鲜成果,并将其投射到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中,剧中将历代晋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集中在乔致庸身上,进行戏剧化的浓缩与展示[21],成功塑造了乔致庸守诚信、重仁义、抗不公的晋商形象。与大多数电视剧通过正反两派人物的对立制造冲突不同,《乔家大院》的戏剧张力多来自乔致庸内心的挣扎,例如他放弃科考接下家族重担,就必然要经历一番内心冲突。乔致庸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之中,在困难之时坚守商人诚信的原则,从他身上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剧中对山西民俗和地域特色的展示也十分逼真,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台词设计等都表现了浓郁的时代特征与晋地风情。《乔家大院》突破了以往历史大剧以帝王戏为主的创作模式,全景展示了中国晋商的辉煌历史,塑造了具有中国精神代表性的商人形象,是一部具有历史韵味的古装传奇剧。

《闯关东》讲述了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该剧以主人公朱开山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闯关东》可谓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作品。养“眼”,即好看。此剧严格遵循着长篇电视剧特有的审美规律,注重人物刻画,注重故事情节,注重悬念设置,注重环境营造。人物如朱开山夫妇、三个儿子及三个媳妇性格鲜明,令人过目难忘。情节与悬念的精心设置,叙事张弛有致,节奏跌宕起伏,集首有呼应、集中生高潮、集末留悬念。主要的情节发展和悬念大致符合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情感逻辑,因而可以视为人物性格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论环境营造,无论是农耕、伐木、淘金、放排、采矿以及哈尔滨城镇经商、抵御日寇入侵时等历史氛围的营造,都颇为真实,给人视听感官以强烈的感悟。同时它是养“心”的,此剧使观众得到人生的启迪、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在朱开山这一“熟识的陌生人”艺术形象上,观众既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又着实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风范的熏陶。朱开山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尤其是当他们把家族兴衰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在保卫祖国矿产资源、勇敢抵御日寇侵略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激励我们今天推动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宝贵精神资源。应该说,《闯关东》不仅在形式美学层面严格遵循电视剧的审美规律,具有诱人养“眼”的独特艺术风貌,而且在艺术哲学层面以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感人养“心”。

《大龙脉》讲述了中国近代实业家唐廷枢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倾其所有,成功创建中国第一座煤矿和第一条铁路的故事。剧中塑造了唐廷枢内心赤诚、平和谦逊的人物形象,他为国利民不辞辛劳,敢为人先修建煤窑和铁路,最终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与朝廷的冲突实际是科学思维与封建思维的冲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固有的矛盾引发了最终的悲剧,但唐廷枢推动历史向前的决心是真实而动人的。该剧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对历史的深刻追问,“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经验表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洋务兴邦”只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大龙脉》艺术文本的冲突的必然结果是“龙脉”必断,而历史追问的正解是“走向人们共和”的国脉必续。

《木府风云》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木氏土司在当地统治时期,木氏家族内部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剧中阿勒邱身负家仇潜伏木家20年,心机城府极重,却褪不去天生的善良纯真,后来做了木府家族的女当家人。她与木家嫡孙木增相爱不能,相约殉情。她经历重重磨难嫁给爱人木增后忍辱负重与各色势力暗斗斡旋,带领木家突围困境,最终获得信任和尊重,化解仇恨成为木府当家女主人,书写了一段传奇女子的爱恨情仇故事。就尊重历史而言,《木府风云》从整体上与同类“宫斗剧”相较,堪称具有艺术史学的标杆意义,因而具有可贵的艺术历史价值。《木府风云》是为了明天、站在今天、表现昨天,体现出一种“风云散去,干戈已成玉帛”的创作理念,也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美美与共”的和谐诗篇。该剧赋予了宫斗剧较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较为深切的人文关怀,是一部体现和谐精神和慈悲情怀的优秀作品。

《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该剧以精巧的构图、调色、画面将影像之美发挥到极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情节、人物、台词无处不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这种“意境”之美的呈现从视觉到心灵,体现了演员与制作团队的高水准。该剧叙事悬念迭起,富有戏剧张力,主要人物台词不多但句句精辟。梅长苏病弱之身的隐忍性格与之前英姿飒爽的轻狂少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他身上体现的礼、义、仁、智、信与忠君报国的情怀,反映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琅琊榜》画面精致、立意高远,跳出了穿越与言情的怪圈,是网络改编剧中少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好剧。

《芈月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波澜壮阔的一生。该剧由《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两部剧都属古装传奇剧。《甄嬛传》于2011年起在各地方台播出,以其精良的制作、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获得观众喜爱,并由此掀起了宫斗剧的制作热潮。但是,由于其着重刻画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凸显人性的阴暗面而受到质疑。相较于《甄嬛传》轻历史而重传奇,将人物成长局限于深宫斗争,《芈月传》显然拥有更开阔的格局。该剧从推动历史进步的角度来塑造芈月这一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女人,芈月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过程中,无疑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人物,她胸怀家国大义、坚持国家统一、推动改革、坚持法治,其作为即便今天来看,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情节设置上,该剧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剧中关于芈月情感经历、人生磨难等内容往往为虚构,但同时也描述了如秦王嬴驷车裂商鞅、南后郑袖害魏美人割鼻、张仪舌战群臣、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蔺相如完璧归赵等真实历史事件,可谓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芈月传》的历史顾问王子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宫廷内部的钩心斗角只是一个阴暗的角落,而更多的是生产进步、科学发明、文化创造等积极向上、激情澎湃的正面内容。”《芈月传》准确把握了历史大趋势,弘扬了“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国家观和民族观,该剧借历史虚构叙事高扬人性的恢宏,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同时,该剧开创了台网联动、互利共赢的良性模式,其在新媒体营销上的成功尝试,也为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2]

《那年花开月正圆》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该剧延续了如《甄嬛传》《芈月传》《楚乔传》《花千骨》等“大女主”剧的风格,同时又有一些新突破,如该剧抓住了晚清末年这一性别秩序森严、国仇家恨纠葛的历史大环境,以江湖小事入手,慢慢反映出大历史事件的轮廓。剧中塑造了周莹这一颇有“侠”气的先锋女性形象,她不仅反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礼教,更反抗清末闭关锁国的迂腐政策,她想要看到外面的“世界”,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吴家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对那个历史时期“国运”的不满和思辨。该剧虽并未摆脱“大女主”剧中常见的依靠男性爱慕的力量一路逆袭的“玛丽苏”风格,但其制作精良,对史实也较为尊重,艺术再现了周莹这一真实历史人物,是“大女主”类型剧中的佳作。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新世纪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除正剧外也出现了诸如穿越、宫斗、网剧等“戏说”风格的子类型。“戏说”作为一种历史题材的创作思维,是有成功先例的,但前提是创作者必须学习历史,感知历史,深谙历史运行的规律,把握科学的历史意识,才可能把自己把握的科学的历史意识融入创作过程中,站在今天时代的思维高度,发现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契机及其内蕴的智慧,从而加以戏剧化的“戏说”,给今天的观众以人生的启迪。就历史题材的“戏说风”来说,我们并不一概反对“戏说”,而是反对以非历史主义的态度“戏说成风”,因为这破坏了艺术的生态平衡,消减了艺术丰富多彩的其他表现形式。我们更反对借“历史正剧”之名进行戏说,因为此类作品缺乏对历史的严肃思考和深刻洞察,使“探究历史本质”任务在这类作品中“荒于嬉”“毁于随”了。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完美结合,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电视剧创作者们应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制作出更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统一的精品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