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剧解“无米下锅”之困

一、引进剧解“无米下锅”之困

论及复苏时期引进剧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影响,须从当时电视剧面临的生态环境说起。“文化大革命”之后,一批艺术家得以重见天日。然而,在经过“文革”后一片荒漠的电视剧领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1977年,没有电视剧生产出来;1978年,仅有的十几部电视剧根本无法满足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因此,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要是剧场转播和租放电影拷贝。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在其他电视节目正以特有的深度模式介入生活的时候,国产电视剧却陷入无戏可播、“无米下锅”的尴尬窘境。其原因有二:一是1979年电影部门出台政策,规定新制作的故事片必须在上映半年后才能提供给电视台。1979年8月,国务院对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管理体制再作进一步改革。文化部为保护电影发行的利益,决定从当年下半年起不再向电视部门提供新摄制的影片。这使得原来占电视台文艺类节目一半比例的电影节目断了片源。这一突发事件对于各电视台来说始料未及,在陷入“无米下锅”的难堪境地之时,不得不动用各方面的力量促进电视剧的制作,从而起到了刺激国产电视剧生产动力的作用。二是当时的舞台剧制作部门也因担心影响上座率,而不肯再让电视台录像播出。这使得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提出:“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者都应制作电视剧。”这个决策尽管有点无奈并带有强制意味,却成为国产电视剧进入“大发展时代”的催化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在一些老电视人的努力推动下,从境外引进节目成为解决“无米下锅”窘境的一条重要举措。中央电视台于1979年8月成立了译制组,从事境外影视剧的译制工作。1979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让观众对国外影视片情有独钟。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黑名单上的人》到电视剧《巧入敌后》,都曾在国内轰动一时。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风靡全国。《大西洋底来的人》使得国内迅速流行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加里森敢死队》则掀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后又复播。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中国内地掀起了日本流行文化热,《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曾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姿三四郎》在北京播出时,正赶上有些地区晚上停电。为了让大家能够照常收看,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决定克服困难,在播出《姿三四郎》时特意供电一小时。1984年,百集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掀起了“伊佐拉”的旋风。这之后,国内各电视台纷纷开始引进南美电视连续剧,如墨西哥的《卞卡》《诽谤》《坎坷》等。这些电视剧一般都在60集以上,在满足观众收视愿望的同时,对国产电视剧提出了新的挑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