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苏中蓄势待发

第一节 在复苏中蓄势待发

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国家步入正轨,中国电视剧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百废待兴,亟待清理错误。中国电视剧恢复创作工作进入议事日程。

清理广播电视部门的“左”倾错误,是中国电视剧复苏的首要任务。197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评“三突出”》的文章。“三突出”,即所谓“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尽管这种理论荒谬绝伦、矛盾百出,然而,凭借着“帮派文艺”的淫威,它却一度成了文艺创作的神圣法则。《人民日报》指出,“三突出”“在理论上是十分荒唐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反动的,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一时间,文艺界开始集中批判在文艺创作理论上的“文革”流毒。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全党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澄清了许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从而老一批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得以重新回到创作一线。这些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凭借自身丰富的经历与经验,为中国电视剧的复苏保驾护航。

复苏期的中国电视剧,同初创期和停滞期一样,其文体基本上都是短篇电视剧。但不同于初创期中国电视剧的直播模式,复苏期的电视剧已经走出了演播室,走到了真实生活环境中去,采用了实景拍摄手法。例如,1978年,导演蔡晓晴执导的《三亲家》是“文革”结束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不仅是新时期录制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是我国电视剧复苏的标志之一。在此之后,中央电视台先后制作了《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痛苦与欢乐》《卖火柴的小女孩》《爸爸和妈妈谁好》《奔跑吧!小骏马》《来历不明的黑鲨鱼》等七部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出席了开幕式。茅盾致开幕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词,周扬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夏衍致闭幕词。大会肯定“文革”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这次大会肯定了文艺工作者为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做出的努力,肯定了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复苏期的中国电视剧,其外部发展环境并不乐观,面临电视节目的来源危机。一方面,电视剧产量较小,年产量仅有十几部(1978年),不足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电影放映体制的改革,电视播出所依赖的剧场转播和电影片源被严格限制。1979年8月18日至2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电视节目会议,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由此,中国电视剧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创作之路。在这一年中,中央电视台先后制作播出了《永不凋谢的红花》《神圣的使命》等短篇电视剧和《岳云新征》《万卡》《七个铜板》《灰姑娘》《小哥俩》《谁最能》等儿童题材电视剧。

1980年,电视剧年产量剧增,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就有131部。在这一年中,《凡人小事》《女友》《有一个青年》《洞房》《唢呐情话》《乱世擒魔》《乔厂长上任记》《瓜儿甜蜜蜜》《宝贝》《家乡红叶》《结婚现场会》《鹊桥仙》《首席法官》《微笑》《何日彩云归》《神圣的使命》《最后一班车》《响铃公主》《深情》《这仅仅是开始》《好好叔叔》《故乡》《铁蛋》《小淘气》《阿凡提和孩子们》《什么在闪光》《红军洞》《他们走向哪里》等28部电视剧进入我国第一届优秀电视剧的评选视野。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对于长篇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首次探索。《敌营十八年》作为国内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虽然在艺术美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却有效拓展了电视剧的时间维度。

1981年,全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增加到了1000万台,电视观众拥有量达近1亿人,电视剧的受众规模进一步拓展。在这一年中,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反响不错的、有代表性的电视剧《新岸》《大地的深情》《卖大饼的姑娘》《你是共产党员吗?》《洁白的手帕》等。

相对于初创期和停滞期的电视剧,复苏期的中国电视剧艺术样式逐渐成形。首先,这种逐渐成形体现在电视剧创作的技术方面。例如,1978年5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三亲家》采用了全部实景拍摄。这种真实的环境、多变的场景、灵活的镜头角度、还原的色彩,都体现了当时电视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次,在题材选择方面,复苏期的电视剧更加多样化,从而丰富了电视剧的表现领域。1978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录制的四部电视剧中,《三亲家》是改编自同名戏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窗口》和《教授和他的女儿》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痛苦与欢乐》是根据同名独幕喜剧改编的。1980年播出的《女友》是根据同名电影剧本改编的。除了改编之外,也有像《永不凋谢的红花》等电视剧是由剧作家独立编剧创作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复苏时期,儿童电视剧题材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取材于中外文学名著的电视剧,也有像果青导演的《鹊桥仙》《岳云新征》等从历史故事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该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表现上有意开拓新的表现形式。像1978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创作的电视剧《窗口》,在意境和情趣上成功塑造了诗的意蕴:“那古朴优雅的小城,那狭窄幽深的小巷,那昏暗深沉的窗口,那舒缓深情的古老民歌,那默默无言,心灵映照的深情凝眸,都将观众带入了特定的诗的氛围和情境之中,使其感受到诗的意蕴和深沉。”[1]

自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电视剧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开始摆脱混乱,焕发出新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为电视文艺工作者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些都使得电视剧本体意识逐渐觉醒,电视剧独立的艺术样式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