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肇基尝试

一、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肇基尝试

198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8]。在此之前,中国的电视观众已经通过《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引进剧,感受到了连续剧的魅力。因此,对于国产电视连续剧的期待也愈加强烈。《敌营十八年》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连续剧创作经验,加之制作周期极其紧张,该剧的质量未能尽如人意。对此剧的创作过程,导演王扶林感触颇深地写道:“《敌营十八年》共分九集,每集平均35分钟左右,共315分钟,即5小时又15分钟。分七次播出。全剧约两千个镜头,一百多个场景,分别在北京、庐山、九江、汉口、福建等地录制,投资十几万元。共拍摄97天。去掉阴雨、转换场地、旅途、必要的休整,实际拍摄75天,每天平均完成28个镜头。其中有几天,竟达到一天拍50多个镜头的速度。摄制组为了在春节播出这部电视剧,几乎被时间牵着鼻子走,腾不出工夫对剧本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做必要的研究,连案头工作以及广泛吸收对剧本的意见等这些不可少的环节都被挤掉了。现在回顾拍摄中的一些情况,是很可笑的。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没有时间特制,只能借。借不到裤子,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领子太小系不上风纪扣,国民党上校高参居然整场戏敞着领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八个匪兵,只借到两条裤子,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军裤的另外六个兵的下半身,可谓煞费苦心。”[9]

郭镇之所评论的那样:“他们与领导人一样,并非把电视当作单纯的消遣、娱乐,却是看作严肃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欣赏,凑合应付是不行的……同样低劣的外国电视连续剧则要安全得多,显示出执行‘内外有别’政策的训练有素。”[10]

在当时,很多评论家如郭镇之的看法一样,对《敌营十八年》的质量进行了较为严苛的批评。但《敌营十年》作为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其重要意义也不言自明。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敌营十八年》尽管在艺术形式上显得幼稚,但它不仅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大幕,而且也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娱乐化的先声,显然一方面恶评不断,另一方面又“如传统评书一般,让人看了上集想下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开创了我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先河。正如理论界与行业界一致认为的那样,电视剧的长度问题不仅是篇幅长短的问题,而且是关于电视剧艺术特征认识的一次飞跃和深化。[11]

以《敌营十八年》为发端,连续剧进一步促进了电视剧本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电视剧理论工作者对电视剧“长”的属性的认识和探讨。这种新形式的长篇电视剧当时得到内地电视观众的普遍喜爱,轰动一时。1981年《敌营十八年》的诞生填补了国产电视连续剧的空白,此后上海电视台也创作了《流逝的岁月》。电视剧用它的“长”处,解决了电影容量有限的“短”处。它那富有伸缩性的容量,让电影艺术望尘莫及。随后,我国广大电视观众开始呼唤能容纳更广阔社会生活,述说更丰富的人生命运,讲述更完整故事的电视长剧了。

电视剧这门从戏剧、电影双肩上起步的新兴艺术,在向姊妹艺术学习的艺术发展历程中,终归找到了独立于其他艺术之外的特质和优势。电视艺术家决心独立制作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填补电视荧屏的空白,以飨广大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的本体意识也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