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百花齐放
在制作模式上,电视剧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有“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一”两种模式。近十年来,由于网络强势进驻电视剧产业,出现了“网剧制作”模式,电视台不再是电视剧唯一的生产者和播出者。
“制播分离”概念来自英语“Commission”一词,意为委托制作,最早起源于英国1982年第四频道的改革,“主要指英国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作人或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委托制片制度”[2]。“制播分离”的模式强调了专业化分工,解决了平台内容不足的问题,其方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电视台。据统计,我国现在共有300多个电视台,承载着2000多套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中国家级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每个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每个地级或以上城市基本都有至少一个电视台。除此之外,在全国2000多个县(县市级)中还有1000多个广播电视台,其中绝大多数为转播或者差转台,只承担播出功能,没有自办节目的许可和能力。中国目前电视台和频道的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如此丰富的播出平台,需要巨量的影视节目进行填充。电视台自身的制作能力明显力不从心,况且还有许多县级台本身并不具备制作许可。这就需要从外部采购节目。[3]
而对于制作实力强大的电视台,“制播合一”则可以为播出平台量身定制,凸显自身特色,从而塑造品牌形象,培养稳定的观众群。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发生的“抢播风波”,暴露了制播分离、各电视台同质化剧目引起的恶性竞争。先是江苏卫视的“零点首播”,后是东方卫视的“删减剧情播出”,再是云南卫视“24小时的滚动播出”。最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电视台电视剧播出自律公约》,限制此种不良竞争。而同年,湖南卫视自制青春励志剧《丑女无敌》则因采用“制播合一”模式而异军突起,此后湖南卫视更是将自制与独播作为发展策略,推出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等栏目,渐渐树立起青春、娱乐的品牌形象。“制播合一”的模式有助于提高电视台的制作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其他播出平台竞争时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网剧制作”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制作方式,顾名思义是以视频网站作为制作方。国产网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短剧调侃、恶搞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尽管片长只有20分钟且制作粗糙,其网络下载量却远高于《无极》本身。“网剧制作”的模式就此打开,并在10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到2015年,网剧《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盗墓笔记》等已经形成品牌,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值得一提的是,“网剧制作”的播出平台并非只限于网络。2012年,土豆网宣布其自制剧《爱啊哎呀,我愿意》将在深圳卫视晚间黄金档、安徽卫视周末午间剧场和土豆网Channel豆急播厅同步开播,开启了网剧反哺电视台、“网台联动”的新形式。2015年,制作较为精良的网剧《他来了,请闭眼》在东方卫视和搜狐视频同步播出,同年搜狐视频制作的《无心法师》在网络首播后也先后在香港TVB翡翠台、台湾八大综合台、台湾八大戏剧台播出。从这一角度来说,网剧制作兼有“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两种模式,拓展了电视剧分销渠道。
除制作模式外,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在播出模式上也迎来了许多变革,其中最明显的是2004年推出的“4+X”播出模式和2015年实行的“一剧两星”播出模式。同时,电视剧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融合,电视台不再是电视剧唯一的播出平台,互联网技术使电视剧可以在诸如手机、电脑、iPad等多种终端上播放,“先网后台”“网台同步”的播出模式也越发普及。
所谓“4+X”模式,即一部电视剧最多可在4家省级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联合播出,相当于4家省级卫视联合若干地面频道结成“买剧联盟”,通过合力购买分销成本,从而共同获得电视剧的首轮播放权。这一播出模式使电视台可以联合购买较为昂贵的剧目,同时制片方也可降低价格将电视剧卖给更多的市台,达到利益双赢的效果。在“4+X”模式之前,电视剧首轮播放不受限制,导致出现了1999年香港TVB版《天龙八部》在18家卫视轮番播出的尴尬情况。“4+X”模式实行了10年,为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平衡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电视剧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其弊病也显现出来:卫视和地面频道纷纷抱团追求“剧王”,“千台一剧”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电视剧单集报价越来越高,演员片酬疯涨;电视台渠道资源大量浪费,小制作、无明星的电视剧找不到地方播出,导致库存进一步增大;观众选择单一,电视台的多样性、丰富性得不到体现,年轻观众逐渐流失。
2014年4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宣布:为平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卫视频道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屏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每晚黄金时段联播同一部电视剧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4]此项调整被业界简称为“一剧两星”,该政策标志着中国电视剧“4+X”时代的终结,电视剧的产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对电视台来说,该政策增加了买剧成本,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卫视对电视剧质量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对剧目的筛选则会更加严格。对制作方来说,“一剧两星”使电视剧的需求量增大,制作公司应顺势整合实力推出更多精品剧目,减少库存。而对观众来说,电视频道内容将会更加丰富,电视剧将从“千台一剧”走向“百花齐放”,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一剧两星”的新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现象。由于投资风险加大,一些二三线电视台开始另辟蹊径,例如将资金投向自制剧,或购买1.5轮跟播权。“1.5轮跟播”指在首播的电视台播出一半左右剧集时跟播,其价格比首轮播出权更易接受,同时由于同首轮播出的间隔时间较短,能够“沾光”首轮播出引起的话题效应,吸引与首轮不同批次的观众。“一剧两星”还导致视频网站市场进一步扩大、受众进一步增多,这是由于网络播出不受播放内容以及时长的限制,同时各频道丰富的剧目也惠及了网络资源,且网络不存在所谓的“黄金时间”的竞争,若观众在电视上因收看一部剧而错过其他卫视的剧目,便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二次收看。
总的来说,受“一剧两星”新政策影响,各卫视购剧成本提升,优质资源的抢手进一步推动卖方、买方双向优胜劣汰。中国电视剧整体质量提升,优质剧目不断涌现,雷剧、烂剧大幅减少,同时视频网站的进一步崛起也引发观众分流,电视台收视压力进一步增大。
中国电视剧还在2013年出现了“周播剧”,即电视剧按照每周为周期播出。各卫视往往拿质量较有信心、易引发粉丝效应的“古偶剧”试水周播,使其热度得以积累,同时也有一定的饥饿营销作用。周播剧在国外已十分普及,美剧和韩剧大都采用周播的形式,但其核心在于“边拍边播”,目的是通过每周的间隙搜集观众反应、及时修改剧本,以确保接下来剧集的收视率。我国的周播剧尚停留在播出形式上,还没有在制作上真正实现“周播”。
新时期、新政策给电视剧带来了多元化碰撞,制作方式、播出方式都更加多样,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视频网站、电视台与电视剧制作者如何获得利益共赢,成为中国电视剧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