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倒退与技术进步

二、艺术倒退与技术进步

中国电视剧停滞的十年间,国际上电视事业长足发展,电视文艺非常活跃;国内的电视文艺一片荒芜,甚至发生倒退。全国在十年间只录制播出了四部电视剧:北京电视台分别于1967年和1973年录制了《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和《杏花塘边》;上海电视台于1975年录制了《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北京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唯一的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当时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编写的。编剧王景愚、康静修;导演杨宗镜、金元成、康静修。剧情反映的是中国留学生到苏联某大学参加一次考试,就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于认识不同,师生间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评价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问题上。《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虽然使用了录像设备进行拍摄,但全剧的场景、时空的转换等还是同直播时期的电视剧制作一样,舞台剧的痕迹依然明显。虽然也拍摄了一些莫斯科大学的外景作为补充,穿插在剧情当中,但仍未摆脱直播剧的影响。此外,《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反映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故事,并且第一次采用了彩色录像设备。应该说,这是技术进步对电视创作的一种促进,这一点进步值得肯定。

电视剧是由艺术与技术“双轮”驱动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大众艺术。在十年停滞期间,电视剧创作虽然在艺术方面陷入一片荒芜,但是在技术领域仍有一丝曙光。当时,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国家在电视事业上的硬件建设和技术更新使包括电视剧在内的电视文艺取得了一些收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内引进了电视录制技术。尽管当时进口的老式摄录设备较为笨重,但比起直播条件下的节目制作,录制技术显示了其突出的优越性。1971年5月1日,转播焰火晚会的盛况已能通过微波传送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个电视文艺的传播手段、传播覆盖面都在加强和扩大。1973年4月14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试播。8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始彩色试播,并成为全国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地方电视台。1974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节目转入正式播出,转播了首都人民国庆游园活动的实况。这次实况转播首次使用了国产的彩色电视转播车,同时使用了国产彩色磁带录像机。彩色电视较之黑白电视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电视文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可否认,对电视事业的硬件建设与技术革新为日后电视剧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总体而言,与电视事业的硬件和技术进步相较,电视艺术在内容创作上鲜有建树可言,电视剧这个产生不久的艺术样式在十年间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透过仅有的几部电视剧和当时标志性的“革命样板戏”,可以窥见“文革”十年电视剧特有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