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初创时期的社会角色
1958年6月15日,以《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的播出为标志,宣告了电视剧这种艺术样式的诞生。正如《一口菜饼子》是为了配合党中央关于“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一样,初创时期的电视剧,同其他文艺样式一样,离不开政治,强调的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加之电视媒体在当时还主要是一种新闻媒体,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各类题材的电视剧难免具有时代政治的宣教色彩。另外,从创作和传播技术层面来看,电视剧的传播和表演都势必受到演播室直播的限制,从而制约着电视剧对生活深度和广度的表现。由于时代背景、技术条件、创作水平的制约,以及电视机家庭普及率极低,所以初创期电视剧的影响也十分有限。1958年到1966年播出的电视剧只有210多集。从总体上考察,限于当时电视剧创作无法回避政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态势,日益泛滥的“左”的文艺思潮,也直接妨碍了电视剧取得更大的成就。
电视媒体具有党和政府宣传机构的独特属性,所以义不容辞地要承担政治宣传的职责。早期的电视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是当时广播电视以新闻节目为主之外,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必要的补充,这是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重要特色所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新中国文艺无法绕开和回避的问题。文艺“从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政治服务”一直是新中国文艺的指导方针。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今后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样的口号,“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方针避免了对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庸俗化理解,但不是说从此艺术与政治无关。政治思想的表达需要借助审美路径来传达,即思想性与艺术性需要融合。同样,电视剧不能“为艺术而艺术”,电视剧作品不可能是躲在象牙塔里的纯粹艺术品。“电视的政治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的传播上”[1],“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样态来。这种样态,首先应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政治身份以及它的角色定位”②。电视剧的思想性理应是审美化、艺术化的,电视剧的艺术性理应尽可能承载着既深且广的思想内涵,只有追求“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才能既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非艺术划清界限,也与“为艺术而艺术”的非政治划清界限。正确看待一种艺术样式与政治的关系,寻求电视剧艺术与时代政治导向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真实的独特内涵。政治作为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范畴,是与一定历史阶段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大事。总的来说,电视艺术作为在党和政府“喉舌”的电视传媒播出的一种艺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属性,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职责,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不难发现,早期的电视剧主要是政治艺术化的产物。诸如《一口菜饼子》的“忆苦思甜”,《新的一代》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十大建筑”建设火热生活的表现,《相亲记》对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歌颂,还有诸如《养猪姑娘》《桃园女儿嫁窝谷》《家庭问题》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电视剧反映社会生活迅速、表现时代精神快捷的优势。这些作品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也比较生动,既注重从工农兵生活中发现新时代的政治生活内容,也注重对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和开掘,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显然,离开了政治,电视剧艺术就难以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但艺术如果成为政治的传声筒,也会扼杀艺术的生命力。
“直播”是早期中国电视剧最突出的特点,“直播”使得电视剧具有了令电影艺术望尘莫及的宣传时效,使得电视剧具有舞台艺术、电影艺术在短时间内所不具备的宣传上的广泛性。加之电视机能够深入千家万户,因而早期电视剧担当起文艺轻骑兵的角色。它在如何审美地表达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想上,仍然存在配合任务乃至图解政策的明显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