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走自己的路

第一节 在发展中走自己的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电视剧也在这一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属于电视剧自身的独立品格。

自1980年拍摄的《敌营十八年》起,中国电视剧开始了对电视连续剧的探索。尤其是到了发展期,《武松》《蹉跎岁月》《努不哈赤》《格萨尔王》等剧集的成功,使电视剧独有的连续性的美学品格日益突显。随着张香山在全国第十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自己走路、发挥广播电视长处,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要求,电视剧艺术开始在发展中走自己的路。

自“自己走路”工作方针的提出,电视剧创作者开始积极探索电视剧自己的艺术属性,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85年召开的“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1986年提出“创作电视剧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1986年5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实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管理制度”等,这些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在1986年5月和10月分别举办的全国电视剧展播之后,1987年播出《努尔哈赤》《红楼梦》等优秀剧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几年内,《西游记》《便衣警察》《上海的早晨》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不断问世,其中许多作品都突破了直播电视剧的传统模式,体现了新的特点。

纵观1985年至1990年间国产电视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关于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剧在内外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一,从“内”而言,这一时期的国产剧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区别于第一阶段电视剧异口同声的“宏大叙事”。进入发展期的电视剧有了更为自由和更为丰富的视听经验,“由室内走向了室外;由在演播室搭景,走向实景拍摄;由三维空间,走向多维空间;由时空限制,走向时空自由”[4],在内外景结合、叙事容量、时空跨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第二,从“外”而言,电视剧的外部形态也有了重大变化:其一是指剧作形态,发展期以来的电视剧突破了单本剧的局限,作品越来越向“连续”形态发展,既有连续剧,又有系列剧,为电视剧走向成熟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其二是指风格样式,发展期以来电视剧的风格样式明显区别于早期的直播剧“或执着于空间结构和影像造型的象征化设计,或着意于声音配置和表演方法的纪实化处理,或吸取新闻和政论的画外信息技巧,或借鉴电影和舞台剧的场面调度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富有探索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努力”[5]。《新闻启示录》《巴桑和她的弟妹们》《雾失楼台》《丹姨》《希波克拉底誓言》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关于思想成就,发展期电视剧也卓然不凡。启蒙意识是发展期电视剧思想成就的一个方面。主创者们继承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惩恶扬善、干预生活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生活同呼吸、共命运,使电视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启蒙意识。比如,批判十年浩劫给人造成“伤痕”的电视剧《新岸》《蹉跎岁月》等;反思“文革”弊端及其深层次原因的《今夜有暴风雨》《寻找回来的世界》等;表现改革题材的《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新星》等,叙述普通人日常生活经历的《凡人小事》《卖大饼的姑娘》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文精神是新时期电视剧思想成就的另一个方面。新时期伊始,电视剧作品的思想内容突破了初创时期“近距离反映生活”的创作模式,而是将镜头伸入现实与历史的交界面,相继推出了《凯旋在子夜》《太阳从这里升起》《大马路小胡同》《雪城》等电视剧作品,表现的生活更有广度和深度——有的通过作品中人物在两个历史年代的不同经历表现人生命运的转折,并完成作品的价值判断;有的通过作品中情节在现实与传统之间进行比较,体现主创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及自觉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