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报道剧

二、电视报道剧

如果说电视小戏的故事建立在虚构的叙事文本基础上,它在电视荧屏上呈现给观众的故事带有强烈的艺术假定性,那么,电视报道剧则与此相反,它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电视剧。对此,不妨把它看作纪实性电视剧的早期形态。关于电视报道剧,冯冠军在《电视报道剧在新闻和艺术的边缘》[16]一文中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界定:“所谓报道,是指真实地发布新闻;所谓剧,是指艺术地反映生活。报道剧就是报道的剧,剧的报道。电视则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为其所用,所以叫电视报道剧,三大基本元素全在其中了。”这里涉及电视报道剧的几个核心元素,如新闻性、艺术性、电视手段等,这些关键词完全可以成为理解电视报道剧的突破。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如果报道不是确凿的真人真事,就不是新闻。电视剧不是新闻,因此,电视报道剧如果和新闻存在某种联系,那就是电视报道剧体现了实有其事的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即其真实性的内容与新闻相同。首先,电视报道剧将艺术求真的功能建立在事实信息的获取上,体现了对作为新闻本体的“事实”的尊重。电视报道剧描述的事实,与新闻的客观要求一致,但电视报道剧带有艺术色彩的陈述突破了新闻报道的时空限制和报道方式的限制,通过艺术的“情景再现”向观众提供的事实不再是新闻事实,而是对新闻要素做形象化处理后更加丰满、更加形象生动的“报道”。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报道剧《党救活了他》,就是依据上海钢铁厂工人邱财康为抢救国家财产被烧伤,而后医务人员全力救活他这件新闻事件改编的。该剧根据《人民日报》报道编写,采用了演员扮演的形式,以区别于新闻纪录片、专题片,显示出“演剧”的虚拟性特征,这种虚拟性显示了电视报道剧的艺术性特点。

电视报道剧和新闻的关联还体现在对时效性的追求上。在“迅速反映当时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方面,电视报道剧与新闻的时效性是一致的,时效性是电视报道剧的生命力之所在。由此可见,电视报道剧是与电视新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品种。它不仅源于新闻,还在新闻本质、新闻题材、新闻价值、新闻效果、新闻立场等多方面承续了新闻的品质和特征。相对地,电视报道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又使得它不同于新闻,成为新闻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样式。

电视报道剧所记录的是真实事件,但是这些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已不再可能被直接感知,因此,真人真事在电视剧中大多由演员扮演,剧中再现的事情也都是对原来事件的艺术“模仿”。几乎所有的电视报道剧都是由演员扮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演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例如,歌颂海军战士麦贤德的电视报道剧《麦贤德》,描写小英雄刘文学抗争恶霸地主的电视报道剧《刘文学》,反映焦裕禄先进事迹的电视报道剧《焦裕禄》等,都是真人真事的艺术化。这几个方面构成了电视报道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了电视报道剧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魅力。

【注释】

[1]② 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2]赵玉嵘主编,陈友军编著:《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166页。

[3]赵玉嵘主编,陈友军编著:《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166页。

[4]高鑫:《电视剧的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5]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6]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7]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8]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第31页。

[9]冯温玉:《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42页。

[10]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1]陈志昂主编:《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12]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原文发表在《广播业务》第8期,第30—31页。

[13]黄维钧:《电视剧与戏剧》,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123页。

[14]资料来源:见赵群编著《电视剧长短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5]蔡骧:《关于电视剧的“电影化”和“广播化”》,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148页。

[16]冯冠军:《电视报道剧在新闻和艺术的边缘》,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