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剧的探索

二、纪实性电视剧的探索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在论及艺术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时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现实生活必须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作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但是据此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却是诗人的事了。”[14]歌德在这里讲的“诗”,其实可以理解为泛指的文学艺术。“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应当是对《有这样一个民警》这部电视剧的完美写照。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山西省大同市模范交通民警郭和平的先进事迹,是一部写民警的戏。这样的题材是难拍的,民警的生活不外乎站岗、执勤,这种单调的生活,很难找到冲突激烈的戏剧矛盾点。

仔细梳理起来,如今荧屏上平淡无奇地展现的,确属民警杨明光所干过的桩桩小事:处理初次进城卖豆腐的农家老汉横穿马路违章事;搀扶盲人夫妇过马路事;处罚骑自行车载人违章的姑娘郑燕事;送迷路儿童小微微回家事;当副支队长上任去新华书店买《雷锋日记》送同事们事;教育违章翻越马路栏杆的小伙子事;拒收卖豆腐老汉馈赠豆腐答谢事;申请分配住房事;为曹干事借小平板车运木板事;因公延误诊病事;关心民警小赵恋爱事,临终前要求最后一次上岗事。总计12件,桩桩平凡,绝无惊天动地之举。但正是这些平凡小事,经过艺术家质朴无华的精心处理,引出了一位雷锋式的英雄人物。通过精神风貌的一个个闪光侧面的表达,熔铸成社会主义新人崇高人格的“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对于荧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无疑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新鲜经验。

《有这样一个民警》的编导善于将平淡无奇的小事艺术化、审美化,由此实现了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发现美并表现美。如杨明光处理初次进城卖豆腐的农家老汉横穿马路违章事的故事情节,当农家老汉闯红灯横穿马路时,杨明光拉住了他,并告知对这种违章行为要罚款。老汉急了,道:“同志呀,你们城里路这么宽还能不让人走了?”杨明光悟出老汉是初次进城,探问道:“大爷,您是经常到城里卖豆腐吧?”老汉答:“谁经常来了?这不是头一回么。本来是我儿子卖,他现在到村里煤窑上去了。这,这,我头一天,还一个钱没卖哩,你们就跟我要钱,我上哪儿给你们呀!……”于是,杨明光通情达理、因势利导地说:“那我这次就不罚您了,可您下次一定注意,看见红灯您千万别过马路,等绿灯亮了您再通行。左手拐弯要绕岗台通行,不能这么过。”言罢,还把一本交通法规小册子送给老汉。老汉急忙摆手,道:“不,不,同志,我是真的没钱。你别变着法儿跟我要。这书我可真买不起。我没钱,真的没钱!再说,我也认不了几个字。”杨明光赶紧解释说:“大爷,这本书是我送您的,回家找人给您念念、讲讲,一条一条都记清了,下次您就不会再违章了。”老汉不语了,半天才说:“同志,那这是说来,你这是赔了,我这反倒是赚了,不是?”

这场戏,写出了“这一个”民警。大凡观众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马路上执勤的民警照章处罚违章行人,而不懂法的行人不服气,于是起了争执,于是发生口角,于是酿成事端。这里当然有是非之分,责在违章行人,但有的民警态度失之谦和,恐怕也多少有点给争执添了“催化剂”。杨明光却不是如此。他作为人民的警察,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想,又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在本职工作中,他堪称有创造能力的好手。对这位因初次进城而违章的农村老汉,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妥善而完满地解决了问题,体现了“人民警察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在这里,荧屏上展现的生活是真实平淡的,却是极富个性和诗意的,唯其如此,才自然而然地展现主人公精神美的光彩。

歌德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15]《有这样一个民警》所采自现实生活的12桩小事,都是“人世间的材料”。然而编导却高明地“主宰”了这些材料,使其“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塑造出雷锋式的民警杨明光平凡而伟大的艺术形象。须知,“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16]。作为编导采自现实生活的“心智的果实”,灌注的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生气。这一点,在全剧的结尾又一次得到了集中体现。杨明光操劳过度,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听到“窗外传来汽车驶过的摩擦声和喇叭声”,他竟抱病从床上起来,挣扎着说:“……该上岗了。”接着,编导采用了注入浓烈的昂扬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笔法,让杨明光身着“那套整洁的警服”,乘坐公安轿车来到他熟悉的岗台。此时,“路口的车辆和人流全部自动地停止通行”,人们都热切地注目着走向岗台的杨明光——是的,对于已经身患绝症的杨明光说来,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实事,但却是会有的实情。因为,按照杨明光的革命理想、精神境界和情感逻辑,他一定会在有限的生命途程上出色地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至此,荧屏上成功地完成了杨明光这一社会主义新人的动人形象。

《有这样一个民警》的创作精神、创作方向和创作道路,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7]《有这样一个民警》在这种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塑造了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令人感动的民警形象,展现出美的光彩和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

“……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走来了一群豪迈的男子汉,像见了亲娘一样,扑向这大油田。天当房,地当床,风霜雨雪常做伴。历尽生生死死,尝遍苦辣酸甜。泥满身,油满脸,老少爷们流血汗。这是无私的奉献,才使荒原变油田。”荧屏上,伴随着这动人心弦的激越铿锵的歌声,一组造型意识极强、象征意味极浓的镜头徐徐展现——先是红彤彤的背景下凸显的豪放、粗犷的铁人肖像,接着是昂首阔步扑向荒原的采油大军,再接着是人工拉犁开荒,整体井架搬家,井喷抢险的一系列高速摄影画面……这便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大庆石油管理局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8集电视连续剧《铁人》的开篇。这是一出足以使人灵魂为之洗礼、精神为之升华、斗志为之振奋的好戏,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一曲颂歌。

提起铁人和铁人精神,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曾轰动影坛的电影《创业》,想起当年银幕上那令人难忘的王进喜形象。如果说,《创业》中的王进喜形象塑造,还不免带着当时艺术家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印记,即主要以浓墨重彩勾勒人物性格的质的“规定性”——“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那么,如今展现给观众的电视连续剧《铁人》中的铁人形象,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艺术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社会观念和审美观念上的新的追求——不仅深刻有力地表现出铁人性格中这种极其宝贵的质的“定性”,而且真实细腻地描绘出铁人性格本身具有的丰富性,从而在荧屏上创作出既有理想光彩又有真实亲切的“这一个”铁人形象。

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而“艺术中足见性格的个性”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且这心胸中要有一种本身得到定性的有关本质的情致,完全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艺术不仅要把这情致本身,而且要把这种渗透过程都表现出来”[18]。这段精辟的论述充满着艺术辩证要素,阐明了审美创造中“足见性格的个性”的基本要素,即丰富性、明确性(质的“定性”)和坚定性(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过程中始终如一的情致)。

反观电影《创业》里的王进喜形象塑造,不能不指出其成功中的不足,便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展现较弱。而电视连续剧《铁人》里的铁人形象塑造,则既深刻精准地把握了人物性格中一身浩然正气、无私奉献的精神本质,又相当真实质朴地展示了人物高尚的内心世界里附存着的旧意识思想残片。铁人作为昆仑钻井队队长,率众奋战在“风霜雨雪常做伴”的东北萨尔图大草原,处处身先士卒,显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是贯穿铁人整个内心和整个言行的始终如一的情致,即他的性格的“定性”。但是,铁人是人,不是神。在物质极为匮乏和环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加上那个时代确曾存在的“左”的思潮干扰,铁人的所思所为,也并非无一失误。譬如,一对大学生夫妻,在艰难困苦中产生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苏健以铁人为榜样,甘冒风险,整日埋头于井架整体搬家的设计,妻子月怡经不住风霜寒苦,买下车票硬拖丈夫一起返回北京,结果竟酿成一场婚变。铁人出于对后来因公致残的苏健的真诚关照,竟千方百计地把年轻的农村姑娘竹青“包办”嫁给苏健,结果由于双方精神境界和生活志趣相去甚远,家庭失和。竹青非但没有照顾好全身心投入祖国石油事业的苏健,反而干扰了苏健的工作,乃至火焚了苏健千辛万苦弄来的宝贵科研资料。铁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才对自己头脑中残存的封建性的“包办”意识有了沉痛的反省和自责。

荧屏上有血有肉的铁人形象,既真诚无私,又爱憎鲜明。艺术家以如此严谨的现实主义笔触塑造铁人形象,既与那种“高大全”的创作思维划清了界限,更与那种非英雄化和挖空心思硬要展示英雄人物“阴暗面”的创作倾向划清了分野。所以,“这一个”铁人形象的历史内涵和审美意蕴,既明确又丰富,因而较以往荧屏和银幕上的同类形象,具有更强的思想启示力和艺术魅力。

尤为可贵的是,《铁人》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这一个”铁人形象,而且娴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塑造了各具风采的一群大庆人形象。这里,有与铁人配合默契,善于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抱病抢险与暴风雨搏斗并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指导员宋若怀;有爱井队胜过爱小家,用自己的工资买土豆为大家补贴伙食,竟然饿死了远在山乡生病的老母的炊事员牛进财;有牺牲了爱情和健康,一头扎进书堆里为油田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工程师苏健;有堪称铁人“真传弟子”“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黄豹和龙四柱;有闪烁着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夺目光彩的坚强女性——宋若怀的遗孀卢春花;也有并不那么可敬可爱却个性鲜明、不乏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女大学生月怡和农村姑娘青杏;还有那个年代已经存在的“左”的思潮养育的畸形产儿——副队长马贵福。所有这些,构成了《铁人》丰富多彩的形象系列。值得称道的是,扮演这些形象的演员,都去掉了那种时下荧屏上还流行的矫情感和雕琢感,而代之以真实、质朴和自然。人民才是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来源,从石油工人的生活中,演员们汲取真情实感,用铁人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来鼓舞自己,因而使《铁人》全剧的整体表演水平迈上了新的审美台阶。

由于坚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思想指导创作,《铁人》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做到了既表现社会主义新人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又不忘对新人思想深处还附着的旧意识残片进行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而且真实地再现了30年前我国石油战线大会战的历史生活,同时也做到了“既不因成绩巨大而忌言失误,也不因揭露失误而抹杀成绩”[19]。唯其如此,《铁人》在荧屏上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功地塑造了伟大的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形象。

由此,我国电视剧的创作风格日臻成熟,电视剧真正成为引领大众的文艺样式,堪称“一代绝艺”与“一门显学”。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2]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3]孟繁树:《戏曲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4]高鑫:《电视剧观念的嬗变》,《高鑫文集》,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5]弘石:《1978—1989: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描述》,《艺术广角》1998年第4期。

[6]高鑫:《长,非电视连续剧之过也》,见高鑫著《电视剧的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169页。

[7]参见曾庆瑞:《曾庆瑞电视剧理论集》,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8]孙周:《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创作谈》,《中外电视》1985年第2期。

[9]齐兴家、金韬:《〈雪野〉创作谈》,《中外电视》1987年第3期。

[10]【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1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

[12]钟艺兵、黄望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13]胡絜青、舒乙:《东方的一支纪念曲——谈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上映》,《北京日报》1985年5月14日。

[14]【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15]【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1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18]【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0—311页。

[19]李瑞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求是》198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