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剧的经典三部曲

二、农村剧的经典三部曲

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国家,改革开放对城乡经济变革的影响必将触及城乡人民的精神世界。电视剧是以鲜活的视听形象反映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对于乡村,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抒写了当代农民的改革“心史”。巴尔扎克强调艺术要表现人的“心史”,对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具有深刻启示。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中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业经济基础为“动力”驱动的历史。经济基础对观念上层建筑影响深远,农业经济对相应观念上层建筑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历史发展、农业改革使八亿多农民在改革大潮中经历了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嬗变;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要观照这段重要的历史,就需要以审美的视点、人文的关怀、凝练的笔触来挖掘农民群体中的种种典型,慧眼观察,慧心提炼,描绘出农民在改革浪潮中的精神谱系,抒写出新时期的农民“心史”,才能彰显出艺术对这段历史的独有价值。

电视剧作为引领当代大众文艺的先锋,在谱写农民“心史”方面义不容辞。在这样的文化使命下,涌现出了《雪野》《葛掌柜》《山不转水转》等“飞天奖”金榜题名的佳作。纵观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各有千秋,但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当数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农村三部曲均改编自韩志君的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最终搬上荧屏。无论是文学原著还是荧屏重塑,都是艺术家扎根生活、扎根农民、充满人文关怀、秉持“工匠精神”创作出的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佳作。这三部作品,在主题观照、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美学提升等方面都有许多镜鉴启示。

其一,是主题观照。深入作品,农村三部曲在精神主旨上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当代农村经济变革生活的描述,揭示当代农民的意识觉醒与思想洗礼,即冲破世代沿袭的封建意识枷锁,步履维艰却不可阻挡地奔向现代文明。援引导演陈雨田的观点,农村三部曲是“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的撞击”,“剧中的人物,从心灵到行动,都始终处在旧观念和思想情感的斗争旋涡里”。[26]为了表达好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心灵史与思想史,创作者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与农村乡镇企业崛起这两桩新时期农村惊天动地的壮举,作为故事底色,主要着墨于茂源、枣花、小庚、铜锁、狗剩媳妇、香草、豆倌以及金锁、银锁、巧姑、马莲等人产生的戏剧冲突、心灵激荡与思想变迁。其中茂源父子和枣花母女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纠葛,看似都是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实则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展现了改革大潮中农村社会精神世界的风暴式变革。这是因为,艺术要反映和表现历史,但艺术作品不是历史的看图说话。“三部曲”正是透过诸多戏剧性的偶然事件,使我们洞穿了社会发展与思想变迁,体现了一种或然律与必然律的辩证统一,并以审美的手法使这一规律得以呈现。这是一种关乎主题论的创作,避免了主题先行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也避免了只求博取眼球而丧失生活的真实。虽然难称尽善尽美,但已经尽量规避了创作思维上的“二元对立”,做到了“执两用中”。电视剧比起理论著述更适合通过描摹“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的生活,表现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从农村三部曲来讲,篱笆、辘轳、井、古船、网等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本身就体现了创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引生活”的意识。

其二,是人物塑造。现实主义作品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应该说农村“三部曲”在刻画典型人物上可圈可点,并在此基础上由人物的“心史”折射出历史趋势。具体而言,女主人公枣花这一形象,就是在时代精神感召下冲破封建思想枷锁的典型。枣花在饱尝了与铜锁的不幸婚姻后,勇敢地冲破了包办婚姻的樊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小庚结合。然而,令枣花始料未及的是,她再次落入了仍属于封建意识的夫权思想的桎梏。枣花终于对给自己幸福和不幸的小庚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呐喊:“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再次跳出束缚她的“井”,追求自由的新生活。枣花的这句台词正是“三部曲”主旨的外化,也是支撑人物行动逻辑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如此,“三部曲”也表现出创作者抒写农民“心史”时的思辨性。以铜锁这一人物为例。如果说,在《篱笆·女人和狗》中,铜锁是中国封建残余意识荼毒较深的农民形象,直接以夫权“篱笆”困住枣花,负面色彩浓重,那么在《辘轳·女人和井》中,艺术家则秉持辩证思维,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地描绘了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环境中人性日臻完善、日渐美好的蜕变历程。铜锁起初以赚取小庚4000元的“收入”同意与枣花离婚,到后来对狗剩媳妇产生好感而不为赵寡妇的钱财所动,以及为了走正途向巧姑借钱不成,而得到银锁暗中施舍的70元后,进饭店只要一碗酱油拌饭充饥等,都是环境改变与生活阅历令原先的铜锁产生了剧烈的心灵震荡,从而渐渐产生了心理变化。

其三,是情节设计。创作者在情节设计上偏向强情节叙事,这有助于制造紧张的矛盾氛围,营造人性的压抑感,更深层次地强化改革的艰巨性、反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其中,茂源对待爱情踌躇不前、二姨的最终出走、小庚的由善变恶、大栓重蹈他人覆辙等情节,一方面反映出改革的难度,另一方面则揭示自我观念束缚对自己命运的“捆绑”。客观地讲,情节的一波三折,命运的跌宕起伏,每个人心中对观念抗争的恐惧等,这一层面的情节设计十分到位。更深一层的内涵应该是:观念的变革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尽管摆脱传统观念的历程是艰巨、痛苦的蜕变,尽管这个蜕变过程还伴随着自欺欺人的悲哀,但是,其中必然孕育着令人警醒的巨大震撼和充满希望的进步喜悦。尽管这一“深层内涵”发人深省,但情节表达尚有缺憾。这个“度”在于情节的设计要服从人物特定的个性、情感、环境的逻辑,切莫“以意为止”,“为复杂而复杂”。比如香草和豆倌在前两部作品中,在诸多情节中都闪耀着新时代新农民的光彩,他们顶住了葛家沟旧思想的压力,顶住了“金锁们”鞭子的威胁而投入改革大潮;他们始终支持枣花挣脱封建樊笼,支持茂源老汉追求“黄昏恋”,支持铜锁悔过自新,等等。然而,在第三部当中香草与城里来的矿工青年耿小川散散步、采采蘑菇就开始对耿小川“单相思”,就要与豆倌分道扬镳。这样的情节设计虽然增加了情节密度,强化了情节冲突,但是不符合人设的规定性。这样的设置,不仅使情节与人设割裂,也降低了香草与豆倌的人格力量,更削弱了“三部曲”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作品美感。《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三部曲流淌出中国乡土淳朴、厚重、沉郁、庄严的美感。剧中人物在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之中,演绎着挣脱思想“藩篱”的命运大戏,不论成功与否,都彰显了一种农民群像对待生活与命运的庄严之美,也使这段改革大潮中的“心史”变迁,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张力之美。虽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农村三部曲是在社会改革中农民真切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发展与历史趋势在荧屏世界的审美映射。一言以蔽之,农村三部曲深刻地谱写了中国当代农民的“心史”诗篇,不愧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丰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