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题材创作的突破

三、军旅题材创作的突破

我国的“主旋律”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到90年代的“主旋律”多维度表达,其中一个重大转变在于对军人生涯的时代呈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更有利于彰显军人的英武,那么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和使命何在?连续获得过“飞天奖”、“金鹰奖”和“金星奖”的《和平年代》在时代军魂的塑造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一,《和平年代》彰显了时代特色。该剧突破了单纯表现革命战争的藩篱,将视点移至当代,展现了从1970年至1990年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阶段,军队的自身建设以及它与地方建设的关系。一边是百万裁军、现代强军、军队建设的军人生涯,另一边是改革开放、商品浪潮、灯红酒绿的特区生活。两者的碰撞更加凸显了时代转型背景下,中国军人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其二,《和平年代》塑造的主人公秦子雄属于成功的“圆形人物”。秦子雄形象有着和平时代中国军人的理想与操守,他的甘于寂寞与无私奉献正是当代军人最为宝贵的军魂品格,这一形象是时代军魂的典型凝练;同时,对秦子雄的形象塑造也有英雄生活的日常化处置,军人情感的多线索设置、首长女儿与青年军官的爱情段落,这些不但没有使人物落入俗套,反而衬托了人物的伟岸形象,并以人物关系透视了社会现实。其三,《和平年代》首次表现了中国军人的职业精神。以往文艺作品只是歌颂军人的思想品质中的奉献精神,对军人的职业精神一般采取的是回避态度。但此剧中,主人公秦子雄的身上既有保家卫国的一面,更有尊奉军人职业精神的一面。秦子雄的塑造,突破了军人只知奉献的传统形象,对中国军人的塑造手法有了新的尝试。

军旅题材的另一部佳作是从海军视角表达“主旋律”的《潮起潮落》。该剧展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达36年的海军军人生涯。通过简小荷与鲁明宽的恋情和三个家庭、两代军人的经历为线索,在谱写中国人民海军壮丽史诗的同时,也奏响了新时期军人爱国主义的颂歌。《潮起潮落》并未刻意地表现一些重大海军事件,而是将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和叙事情节实现了耦合。例如,“通过关山牺牲,鲁明宽推迟回乡,朱碧云生病,简辽伤腿,周桐祭奠亡妻等一些情节逐渐引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次海战,毛主席视察海军,核潜艇研制,赴越南扫雷,发射潜艇导弹试验等海军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22]。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主旋律”创作的一种典型突破,不再着力于以“全知视角”来展现宏观的历史事件,使人物成为围绕事件而存在的“符号”,而是力图以“限知视角”通过符合日常逻辑、情感逻辑的人物关系来审美地透视背后的历史事件。在这里,艺术审美是第一性的,这更加符合恩格斯所强调的“美学的”标准作为第一评价标准的观点。反过来,重大历史事件也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与命运走向,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抵制“虚无主义”、正确处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的重要经验。例如,周桐与朱碧云彼此倾慕却难以偕老,唐月英和鲁冬生几经磨难命运多舛,无不与历史走向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息息相关。总体上讲,《潮起潮落》以“小切口”展现“大世界”,在20世纪90年代的荧屏上奏响了一支讴歌海军军魂的蓝色交响曲。

如果说《和平年代》与《潮起潮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张扬着崇高的美感,属于较为典型的“主旋律”军旅题材电视剧,那么,《红十字方队》则是“军旅”与“校园”两大题材的复合,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该剧讲述了一群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普通中学生,进入一所军医大学,经过5年军营锻炼和医学培养,蜕变为合格军医的历程。在人物塑造上,罗芸集合了共和国女兵外柔内刚、英姿飒爽之美。罗芸作为政治指导员,对学员的关怀流露出的是女性独有的柔美,对待工作与生活则有着自己不可撼动的原则,体现了当代女兵的坚韧独立。她在工作上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但是涉及爱情,则决不违背个人意志。赵志伟则集中张扬了当代军人的阳刚之气。赵志伟训练新学员时忽视年龄、性别,采取“魔鬼式”训练,显得他“一根筋”、不通情理。但是,当新学员黎明见义勇为却反遭诬陷时,赵志伟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彰显了他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学员司琪之父当年为了保护赵志伟而牺牲,赵志伟知道了司琪身世后,暗自关怀着司琪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为了避免影响司琪日常生活,他把这层关系埋藏心底。所以在其阳刚粗犷的形象背后,又透露出其感情细腻的另一面。不论是罗芸还是赵志伟,多元个性统一于正义、善良、责任、担当之中,所以人物塑造并未割裂,而是真实圆润的。两个人物是因共同的信仰,在工作中萌生爱慕之情,情感走向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感。二人一刚一柔,使《红十字方队》这部充满青春朝气的作品洋溢着刚柔并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