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成绩斐然,电视剧生态美学初露端倪
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独有的质朴、纯粹和对农村土地生活的真切观照,成为中国电视剧领域一股独特的正能量。20世纪以来,我国创作生产了多部具有全国广泛影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如《庄稼院里的年轻人》(2000)、《太阳不落山》(2001)、《今天是个好日子》(2001)、《刘老根》(2002)、《当家的女人》(2003)、《希望的田野》(2003)、《三连襟》(2003)、《走进八里堡》(2003)、《种啥得啥》(2004)、《圣水湖畔》(2005)、《美丽的田野》(2005)、《乡村爱情》(2006)、《喜耕田的故事》(2006)、《都市外乡人》(2006)、《插树岭》(2006)、《静静的白桦林》(2008)、《春草》(2008)、《绝地逢生》(2009)、《金色农家》(2009)、《春暖南粤》(2009)、《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009)、《永远的田野》(2010)、《青山绿水红日子》(2011)、《女人当官》(2011)、《小麦进城》(2012)、《平凡的世界》(2014)、《马向阳下乡记》(2014)、《三妹》(2016)、《木兰妈妈》(2016)、《九九》(2016)、《双喜盈门》(2017)等。这些作品大多以传承农民对土地的质朴情怀为创作核心,同时也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农村的发展进步、农民的思想变化,不断地创新农村和农民的艺术形象。
《希望的田野》讲述了秀水乡党委书记徐大地团结干部群众,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改变秀水乡贫困落后面貌的一段艰辛历程。该剧成功塑造了徐大地独具个性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当组织交给他任务时,他又从县委书记那要来“尚方宝剑”,要求“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制定土地政策”“有干部任免权”,甚至“可以抗上”,体现了他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该剧深刻之处在于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村的种种现实问题,如农民上访、黑恶势力欺压群众、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部分乡镇干部以权谋私等。面对这些问题,徐大地临危受命,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群众拼搏奋斗,打开了秀水乡农村改革新局面。该剧追求真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较同类题材更加深刻,是一部十分难得的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
《圣水湖畔》讲述了农村妇女马莲保卫自家耕地的故事。200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相关文件,将保护耕地的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来抓,于是有了这部以保护耕地为时政背景的《圣水湖畔》。该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村妇女典型马莲这一形象,全剧流贯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充满了独特的人生智慧和幽默风趣。剧中设置围绕“保护耕地”还是“招商引资”这个主要矛盾,从村干部至普通村民都生动合理地得以呈现。马莲作为矛盾的焦点,其身上所体现的当代性代表了新一代农村妇女的形象,同时她朴实顽强、不服输的性格在一个个事件中凸显出来,加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可谓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该剧围绕“三农”问题展开,表面看来轻松幽默,但主题却深刻而严肃。
《美丽的田野》讲述了东北凤凰岭村主任李长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该剧直面“三农”问题,通过田野、李长顺、葵花、三军司令、七娘、大背头、丁春丽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21世纪中国农村美丽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剧中的兄弟情、亲情、友情都真实感人,讴歌了农民精神世界的美丽。该剧尝试以浪漫主义手法,艺术地营造出有别于以往农村剧的理想美的意境和明朗欢快的格调,着意表现改革开放后的当代农村,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浪漫乐观的人生态度,奏响了一曲建设新农村的颂歌,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农村题材佳作。
《插树岭》讲述了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离开黑土地进城打工的农民在回归土地后给当地带来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揭示出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的艰难历程。该剧贴近东北农民、贴近农村实际生活,突出了地方风情与地域文化。剧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一心想为村民干点实事的村支书杨叶青、外地打工回乡的张立本、保守又热心的村主任马百万、泼辣直爽的农村妇女喜鹊、村里的混混二歪等。该剧表现了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艰苦历程,形象诠释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主题,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具有时代性的反映东北新农村建设风貌的现实主义力作。
《静静的白桦林》讲述了医学院大学生乔楠因政策来到父亲插队的长白山白桦岭锻炼,并最终留下来为农村医疗事业奋斗的故事。该剧选取了独特的视角,以两个大学生的到来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眼光去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乔楠发现白桦岭林区的村民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面临着医疗等基本保障的问题,农村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现象,白桦岭急需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患病才能有治疗的保证。乔楠在自己的情感和对未来的规划中进行艰难抉择,最终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成为“山妈妈”,两代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深刻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该剧抓住了社会热点问题,以审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农村医疗改革,讴歌了一心为农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实现了电视剧农村医疗建设题材的突破。
《绝地逢生》讲述了贵州乌蒙山区农民与石漠化做斗争、因地制宜,在改革开放30年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故事。该剧故事原型是胡锦涛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发现的一个山区由穷至富的典型。过去我国农村题材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绝地逢生》的出现可谓是增添了一股鲜活强劲的“西南风”。该剧人物性格各具特色,既有蒙幺爸这样吃苦耐劳、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传统农民,也有像二棍一样,传播外界科学信息、链接农村与发达社会的新型农民。同时,与以往农村题材反映的“人定胜天”的中心思想不同,《绝地逢生》从一个新的角度讲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即盘江村村民从对自然索取破坏的“绝地”,到退耕还林、科学发展的“逢生”,通过这样的过程走出了一条适合西部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剧反映了贫困地区农民对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剧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透露着生态美学的思想,显示出农村题材在内容和主题上的拓展与突破。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以环保为主题,以乡情、爱情、兄弟情、父女情等感情为主要发展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东北的一个美丽的村庄里的故事。该剧记录了新的历史阶段下,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生态意识”觉醒的过程。剧中正视了农民发展观念的局限,如钱多多的观光项目与父亲钱大宝的石材项目的严重对立,村主任钱大宝观念转变的曲折,钱二宝、苏东升利欲熏心地将“花岛”的石材作为中饱私囊的摇钱树等,无不是农民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局限性的展现。更重要的是,此剧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并非是一种狭隘的政策图解,并非只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来解释政府决策,而是从更高层面即“以人为本”,“人与人”和谐的角度来展开故事。剧中以“人与人”的和谐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纷争和矛盾总在“情”字中化解,这样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生态平衡。
《青山绿水红日子》以贵州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讲述了敢想敢干的东坪村副主任林心竹带领乡亲们开矿办工厂,走上富裕道路的故事。从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来看,该剧始终给人一种朴实的美感和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该剧并未采用农村题材惯用的喜剧或闹剧手法,而是以纪实手法反映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状态。剧中农民性格厚道而不愚蠢、生活朴实而不肮脏、语言幽默而不油滑,真实再现了当代农民的形象。该剧通过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建设新农村的艰辛历程:由于信息闭塞,农民的柑橘差点烂在树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批返乡民工就业无着落,村委会自办茶厂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二次创业;黔北农村除开发石湖、辣椒、竹雕等自然资源外,还要开发山歌、红军洞等人文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剧中一系列戏剧冲突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如罗金福与林心竹的权力之争,“老歪哥”、金涛妈的迷信愚昧,罗金福袒护小舅子及“二毛”的一系列恶行,凡此种种,都增强了该剧的表现力。从精神内蕴和价值取向上看,该剧突出了黔北新农村建设中“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富、学、乐、美”活动的根本落脚点还是在“美”,而此剧的“美”不仅是一种环境的改变,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青山绿水红日子》展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黔北农村的生活画卷,塑造了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实现了“四在农家”深刻思想的艺术表达。
《平凡的世界》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讲述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依旧坚守梦想,执着追求爱情的故事。该剧描写了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农村变革的现实生活,与同类题材主要展示改革的事件和进程不同,《平凡的世界》聚焦于改革大潮中人的精神嬗变,着意于写人,剧中处处蕴含着理想、信仰和人格力量。该剧从孙少平、孙少安等最底层的人民入手,通过他们看似平凡的生活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或者说,正是千千万万的孙少平、孙少安对人生的追求和坚持推动了历史的巨变。该剧在思想、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方面都尽可能忠实于原著,真实反映了社会转型初期丰富多样的农村社会生态和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文化矛盾,歌颂了改革者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普通民众的勤劳和奉献,是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