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的问世

五、“情景喜剧”的问世

在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0世纪90年代,创作者拓宽了艺术视野,开始借鉴“他山之石”,完善本土创作,在产生新作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美学气象,极具代表性的便是问世于90年代中期的情景喜剧。所谓“情景喜剧”,始于50年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后来逐渐演变成被称作“肥皂剧”的电视室内剧。情景喜剧通常以系列剧形式呈现,每一集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人物性格相对单一,人物关系较为明朗。它融合了电视和喜剧的特点,有类似舞台的人物活动场景,并通过简单的蒙太奇转换完成叙事。作为诞生于1993年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以本土特色之现实主义手法,借鉴美国家庭系列剧叙事模式,以一个北京六口之家为社会“横断面”,观照了90年代经济转型期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由此,《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也被冠以“情景喜剧之父”的美称,继《我爱我家》之后,英达团队还创作了《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一系列喜剧作品。应该说,自从90年代电视普及的速度加快后,戏剧限于时空的传播局限就更为明显。在创作过程中,英达指出:“在戏剧事业面临世界性的衰退之时,情景喜剧将为古老的表演艺术在现代科技冲击下找到一种新的存活方式。”[32]应该说,《我爱我家》开辟了中国电视剧史的美学新篇,使中国屏坛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东方审美的电视情景喜剧,该剧的审美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爱我家》集中体现了高度的综合特性,实现了戏剧美学与影视美学的高度熔铸。戏剧的核心艺术语言是舞台行动,戏剧由演员洪亮的台词表达、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具有视觉美感的舞台调度形成一种全景观照下的假定时空;影视的核心语言是蒙太奇,影视通过景别变换、景深伸缩、镜头运动、镜头切换等手法完成叙事。当情景喜剧采用电视多机位拍摄时,在审美塑造上各取戏剧与影视之优长,既保留了舞台强烈的行动优势与几个特定时空场景的文化内蕴,也发挥出了蒙太奇对全景视角的优化功能,还由现场观众与舞台情境形成了观演互动。

其二,《我爱我家》集中体现了空间美学特性。由于情景喜剧带有强烈的舞台色彩,所以叙事空间较为集中,该剧的空间包括客厅、餐厅、卧室这些室内主体空间和楼前葡萄架下的室外空间,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枢纽与造型意义的美学功能。

其三,《我爱我家》开辟了中国式情景喜剧的语言审美之路。虽然《我爱我家》借鉴了美国情景喜剧,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特别是语言风格方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格调。中国化的“情景喜剧”与欧美荒诞、怪异、滑稽、有悖生活逻辑的风格不同,趋近传统相声与舞台小品讽刺、调侃、犀利、贴近现实生活之美学特征。20世纪90年代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在人们的意识世界中,充满了新奇、未知、彷徨、矛盾,《我爱我家》正是通过百姓日常化、平民化、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展现这场思想潮流的激荡与碰撞。

应该说,《我爱我家》开辟了情景喜剧的美学新篇,中国的电视剧自此在美学形态上也日益重视对喜剧的探索。从《我爱我家》伊始,《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爱情公寓》《武林外传》等一批极富喜剧意味的荧屏之作逐一问世,在电视剧行列中呈现出轻松、诙谐、幽默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审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