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期(1990—2000)

第六章 成熟期(1990—2000)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发展,中国电视剧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其成熟期。首先,这种成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变革息息相关。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全面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为电视剧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电视剧从早期“小土群”到“基地化”的生产转型,使电视剧生产制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市场的供求机制也使生产领域在观念上从“指令性”向“需求性”的生产导向转型。市场供求关系意识的强化投射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促使艺术家自觉地将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相结合。当然,由于过分注重接受端需求,创作端也出现了许多“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带来了以市场需求为唯一导向、以收视率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严峻问题。鉴于此,经过反思,理论界普遍达成共识,即文化生产具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但精神生产是其根本属性,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先,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其次,这种成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潮变化紧密相关。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碰撞,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式多元化之文化格局。于是在电视剧领域,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呈现出了多元化表达,反映世俗精神的大众化电视剧开始兴起,丰富多彩的荧屏世界犹如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视角折射着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再次,这种成熟得益于电视剧创作技法与创作理念的演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叙事话语、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主题思想等不断走向成熟,电视剧在实践中成为“一代绝艺”,在理论上成为“一门显学”,电视剧作品与电视剧理论并驾齐驱,使我国“文化宝塔”在20世纪90年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自此,电视剧的独立艺术形式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