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今天的中国,随着戏剧艺术国际化交流活动的日益丰富频繁,戏剧导表演艺术以多元化的训练内容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同国家导表演训练体系、不同的创作方法逐渐被我们所熟知。那么导演如何开启与演员的合作,同演员一起分析剧本、理解角色,激发演员创作中活的灵魂?对于坚守心理现实主义演剧传统的我们来说,斯氏演剧体系是否已经过时了呢?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所提出的创作方法——“形体行动法”,我们是如何理解,又是如何去继承和发展的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小剧场戏剧中有很多作品,由于片面追求演出效益,“新、奇、怪”的现象屡见不鲜,演出仿佛是速成的艺术加工品,五彩斑斓的舞台效果、先进的舞台设备、演员竭尽全力的表演,都掩饰不住表演的苍白和内心的空洞,创作者们似乎并不在意演员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更在意戏剧呈现的效果,因此演员创造角色犹如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理解角色、走进角色、诠释角色,更谈不上对人物的创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导演如何帮助演员寻找和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导演如何启发演员有效地解决演员和角色的矛盾统一?演员如何在排练中获得角色心理和形体的自我感觉,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创造?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本溯源,分析上述问题,进而指导我们的表演创作和教学。此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带领演员创造角色的“形体行动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和艺术创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伟大的戏剧理论家、改革家、教育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导演处理演出和演员创造角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后,终于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体系”既是对前人舞台创作理论的总结,也是后人舞台创作实践的基石。它包含着以“体验艺术”为核心的一系列创作原则及系统的创作方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体系”对世界戏剧的表导演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对“斯氏演剧体系”中的方法论——“形体行动方法”的学习研究。“形体行动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在创作方法方面的重要发现,它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系”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形体行动方法”即在实践创作中从行动认识和分析剧本及角色,这种排演方式在排演初期改变了案头准备工作的认识,废除了以往在桌边按照剧本提供的内容对剧作和角色进行纯粹的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为了使创作者较快地成为剧中所发生事件的积极执行者,从心灵和形体上感受角色的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经常向创作者提出问题:“如果你处在剧本提供的人物位置和所处的规定情境中,你此时此刻会怎样行动?”演员以实际行动来回答。演员掌握了角色大致的舞台任务之后,以即兴创造小品的形式对角色的舞台行动、相互间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运用这种练习形式的分析由简单到细致,小品链接形成角色表演的链条,引导演员进入角色。简单说,就是从形体行动的逻辑方面接近角色的创作方法。创作者通过执行确定的行动的逻辑与顺序,制定角色的动作总谱来帮助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和培养角色的自我感觉,这一创作过程是体验和表现的统一。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方法是逐步掌握行为逻辑,逐步组织舞台上的生活,逐步体现思想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有意识到下意识,从自我到形象。”
如果说体系反映了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那么方法则是实现规律的具体途径。“形体行动方法”强调演员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相统一,既重视演员创造角色的内心体验,也重视其外部体现。方法贯穿于演员创作过程的始终,既是演员接近角色的方法,也是演员再现角色的方法。“形体行动方法”的确立使得演员有了科学而系统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