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行动方法让导演在“自我分析”中成为演员的“一面镜子”

三、形体行动方法让导演在“自我分析”中成为演员的“一面镜子”

焦菊隐在一篇《谈导演的矛盾》中曾谈道:“我的方法是,导演要体验演员——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是什么东西在障碍着他?……导演要使演员感觉自如,让他无拘无束地怎样理解就怎样演。导演必然能从中找到适合于人物的东西,开始不会很多,不会很鲜明,导演要敏锐地抓住它,肯定它,慢慢地引导演员进入正确的创作轨道。”[20]焦先生所谈的体验,便是导演创作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在形体行动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斯氏在《演员创造角色》一书的“钦差大臣:对剧本与角色的生活实感”一章中有一个重要的片断,更准确地说,是斯氏手稿中原来被删掉的几段文字:

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托尔佐夫)又走到幕后去。他在那儿待了好一会儿……最后,他慢慢地半开了门,犹豫不决地站在那里发呆。接着,他决定上餐室去。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猛地把背转向奥西布,把肩膀凑到他跟前,好让奥西布给他脱下外套,并且说道:“诺,拿走!”接着,他把门关上,准备下去找店主人,但又惊慌起来,变得一声不吭,温文尔雅地走进房间,慢吞吞地把门随手关上……

“是—啊!”他又沉思地透过牙齿缝说了一句……现在我就来演第二场戏……他久久地想着什么事情,一动也不动,一边低声地说:“是—啊!我明—白—了!台阶就在那儿(他指了指右边的走廊,他刚从那里出来),我想到哪儿去呢?”他问自己。

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微微地动着手指头,帮助自己思考。然而他身上却发生了某种变化。他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他的眼睛就像闯了祸的兔子那样……他久久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惘然若失,什么也不想。他的两眼凝视着一点,当神智清醒过来之后,他又用眼睛去感触整个房间,仿佛要寻找什么东西似的……

“是—啊!我明白了。”他若有所思地说:“我累了,觉得闷热,肚子里咕咕直响,感到恶心。除了桌子、放洗脸盆的凳子和床铺以外,什么也没有。如果处在赫列斯塔可夫的地位,我现在会做些什么呢?我会走到床边,然后躺下。我果真这样做了。我走过去,看见床单、被子、枕头等等都乱成一团。”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对这大为生气,把奥西布狠狠地骂了一顿,在这样做的时候他用的是自己的话语。[21]

从这一段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导演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自我的分析,导演像演员一样进入创作人物的练习,然后唤起自己创作的内外部的一切感觉,这就是丹钦科所谈到的,“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并不一直是理性地看到演员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演员的创作心理,去感同身受整个创作过程。导演不仅是镜子,还是精密的自我分析员,是分析自己机体的精密分析员。正是因为这种对自己的分析,导演能准确地抓住自己的内在心理逻辑,从而进一步指导和帮助演员。正如焦菊隐所言:“导演排戏时,还必须进入人物的体验。演员体验一个人物,而导演则要体验所有人物。一会儿体验这个人物,一会儿又要体验那个人物,还要随时能够‘跳’出来,冷静地从全局去考虑问题。导演是演员的镜子,如果不去体验人物,就不能胜任镜子的工作。”[22]

图5 《茶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