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

第一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

形体行动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提出的创造角色的方法,形体行动方法的提出使得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体系具备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形体行动方法属于体系创作角色的方法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斯氏晚年观点,如何从形体动作入手,创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形体行动方法需要以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蓝本,第一章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入手,我们从斯氏体系产生的来源、发展阶段、美学思想以及创作目标上来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接近形体行动方法的。

图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生一直探寻表演艺术的创作规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概括了戏剧艺术的先进经验,它不仅有卓越的实践意义,还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演剧理论,是20世纪在欧洲逐渐成熟的现实主义戏剧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剧理论,是对西方历史长河中所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总结,它最终成为具有哲学和美学基础,具有方法论内涵和指导创作实践作用的理论体系。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来,体系并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些手段,借以达到指导他全部创作活动的理想。体系分为两大部分:《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的角色创造》。前一部分叙述了演员从事创作舞台形象基础的准备工作,以及形成循序渐进的道路;后一部分揭示了创作过程的客观规律,并且指出了现实主义学派的所有演员和导演都能够成功地加以运用的创作道路和方法。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体系的探寻道路上,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我想把自己比作淘金者,他起始必须长久地在无路可循的丛莽中披荆斩棘,寻觅金矿的所在,然后淘尽成千成百普特的沙石,以便从中找出几粒金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