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民的真实性

四、人民的真实性

“戏剧是一把双刃剑:它用一面锋刃能为光明而斗争,但用另一面锋刃也能为黑暗而斗争。由于拥有这种影响力量,戏剧可以使观众高尚起来,但它也会使他们腐化堕落,败坏趣味,玷污清白,也会激起恶劣的热情,也会为庸俗和渺小的小市民式的华丽服务。”[39]

斯氏从事戏剧创作的那一刻起,他便认识到戏剧能给人民带来精神生活的力量。戏剧为人民服务,戏剧所表现的精神生活不是未经选择、庸俗没落的,而是符合人类进步、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戏剧艺术的人民性成为斯氏体系美学永不变的追求。1898年6月14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前向剧院人员讲话时指出:“我们如果不是一双干净的手来从事这项工作,那就会把它弄脏、弄坏,而且会给俄国各个方面造成损失。我们担任的是一件具有社会性质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的工作。不要忘记,我们是要使穷苦阶级的黑暗生活获得光明,使他们在黑暗中得到幸福美好的一刻。我们要建立第一个合理的、高尚的大众剧院,为了这个高尚的目标,我们贡献出自己的一生。”[40]此后新的剧院以此为目的和任务,肩负起社会义务,在被高尔基称为“最黑暗的十年”中竖起了一盏明灯。

在《樱桃园》中,安涅就是用“新生活万岁”这一响亮而充满朝气的祝词来迎接新的生活;《在底层》的导演构思无不体现着为人类的正义和自由而斗争的思想主题,使得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作品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变革与人的内心冲突之间的矛盾,题材反映了当时俄国人的命运与生活,从生活的深处暗涌出人物挣扎彷徨、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从情感的深处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渴望同命运、生活展开斗争的决心与呐喊,这也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所希望的“用行动激发人们的心灵”的作品。可以说,契诃夫和高尔基的美学观点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美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如此,莫斯科艺术剧院在上演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一系列作品时,能达到罕见的和谐、统一与一致性。这些演出变成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唤醒俄罗斯的广大群众重新考虑社会生活,考虑自己生存的意义,增加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革命。正如看过《三姐妹》的观众给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信里说的那样:“我从剧院走回家,痛苦地紧紧握住拳头,在黑暗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物,需要不惜牺牲生命给它以致命的打击。”[41]剧院在舞台上表现了人们的命运,到莫斯科艺术剧院来看戏,成为俄国每个知识分子的梦想,因为在这个剧院,他们找到了进步思想的反映。剧院越是看清生活的矛盾,它就会越坚决地捍卫人类的尊严,捍卫思想和爱的力量,就会真正把人道主义旗帜举得更高。先进的思想呼唤先进的戏剧创作,此后的三十年,莫斯科剧院的每一步发展,乃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形成,都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地探索和前进,都是同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