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美学观与戏剧革命

一、布莱希特的美学观与戏剧革命

布莱希特的美学观是从反对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布莱希特认为,《诗学》中将“模仿”视为悲剧艺术的准则,传统戏剧推崇的模仿根本目的就是取得与观众在情感上的一致共鸣。作为一名戏剧革命者,他认为以往这种戏剧间接的力量不能满足时代和观众的需要,现代戏剧不应该是一味地对现实进行简单的模仿,而应该采取类似于古希腊史诗那样的形式,放弃对生活幻觉的制造,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一目了然地认识到戏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区别,从而促使观众对现实状况进行主动的思考。布莱希特希望戏剧能作为激发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他的演剧目标指向演剧后的意志的行动力,布莱希特的现代性也恰恰表现在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和推动上。他谈到,“戏剧必须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改革,这种改革可以直接作为人们清晰认清世界、解析人性的重要工具”[12],于是他将这种“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称为“史诗剧”。布莱希特在 1930年为《三毛钱歌剧》和《马哈哥尼城的兴衰》所做的笔记中,详尽地对史诗剧和旧戏剧的区别进行了描述(见表2)。

图8 布莱希特

表2 旧戏剧和史诗剧的对比

续表

由此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理论与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戏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用布莱希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戏剧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它不再是通过“卡塔西斯”的作用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来达到“净化”的目的,而是通过“叙述”的方式,带有明显的评论与描述的色彩,在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戏剧时空中,唤醒人们的理智,使得观众通过戏剧清晰地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