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品练习,摸索由“自己”通往“角色”的桥梁是方法的核心

四、通过小品练习,摸索由“自己”通往“角色”的桥梁是方法的核心

在形体行动方法之前,莫斯科艺术剧院进行过多年的小品练习,练习的内容以角色过去的经历来进行,也可用幕与幕之间所发生的事件来进行小品练习。在排演《钦差大臣》一剧的时候,丹钦科特别安排演了“在集市”的一场戏,这一场原剧本并未出现。演市长的乌拉罗夫在市集走来走去,瞧着一家家的铺子,看看出售的货物,接受商人送来的礼物,整顿市场秩序,这一场戏帮助演员找到了市长性格中的本质特征,而这些特征也表现在按照剧本而进行的某些行动之中。斯氏在形体行动方法中借鉴并运用了小品练习这一工作方法,并把小品练习运用到了方法的始终。小品练习的创作是演员把案头分析寓于行动的创作,是演员逐步通向角色的创作,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小品练习把握角色的内外部的动机,建立起剧中人物的身体生活线,唤起对角色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克涅别尔认为,当演员对剧本中的某一段戏经过智慧的侦查后,熟悉了全部内容——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心的动机,那么他便可以开始做小品的练习。她建议演员和导演根据剧本中的事件的“情势”来做练习,寻找剧本中的直接线索来进行小品的训练。所谓的“情势”便是剧本中事件发展的态势。“舞台情势是从事件以及参与事件的人物性格特点所造成的特殊条件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新的情势都使得剧情向前发展一步,都准备了新的事件的来临。而情节就是一连串的情势和事件。”[26]舞台情势便是人物冲突所发展的走向,通过判断情势来做小品练习的方法,把握冲突的本质以及人物行动发展的走向,从行动中抓住每一场戏核心的动作任务。

1955年,苏联专家库里肖夫指导学生排演《雷雨》时,库里肖夫要求他们根据剧中的事件,以情节小品的形式把主要段落演一遍。比如,教师带领学员排练《雷雨》,通过小品练习来梳理“鲁贵说鬼”这段戏的核心动作。这场戏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便是鲁贵要钱这个动作,即“爸爸向女儿要钱”。这个要钱意味着什么?鲁贵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女儿四凤得知不给钱就要失去自己的爱人周萍。学员在小品练习中要牢牢把握住人物的目的,一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但是教师要注意学员真实地和对手产生交流和适应,每一句话是否真的作用于对手,要钱的过程中是否看到对手的变化,并根据对手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是否能够根据对手的刺激真实地产生反应。当演员能够真实自然地生活在情境之中,在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训练后,再逐渐走向下一个小品练习。根据库里肖夫的要求,按照小品练习的方法把剧中的事件按照单位任务从头到尾完成一遍,抓住每一场戏的核心内容及行动的本质。“用动作的‘根’来做小品,而不是用动作的花和叶来做小品。”[27]

按照斯氏的要求,当进行完小品的练习后,要跟之前的分析进行比对:哪一些行动的组织是按照人物的逻辑来进行的,而哪一些行动在小品练习的过程中离开了行动的中心,丢掉了创作中的任务,斯氏称之为“清单对照法”。由于演员是通过自身的形体行动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小品的训练,能够切身感受到剧本中人物的思想逻辑和心理逻辑,当他再一次对照剧本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会放到剧中人物的内在逻辑中,剧本中人物的语言也不再像第一次看一样晦涩,并可以感受到原先在静止的分析中不曾发现的细节和情境,在剧本中不断地吸取着一切有助于他们理解人物行动和思想动态的知识。当演员再次上台时,便对人物的内心动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当演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后,库里肖夫进一步丰富《雷雨》的小品练习。库里肖夫要求学员们完成了事件练习的阶段后,把小品练习扩展到认识角色的过去与未来。在练习中学员们要完成角色性格形成的历史,完成一切人物成长中影响人物的重大事件,完成人物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他要求演员不仅要写人物小传,还要根据人物小传来排练情节小品,如鲁贵出生在什么家庭,我是怎么娶鲁侍萍的,第一次带四凤出来时是什么样,等等。通过这些情节小品的练习,使得角色的形象种子逐渐在演员心理变得清晰起来,这种角色的成长根植于演员的内心,由内心成长起来,为最后奔向角色铺平了道路。

正如克涅别尔谈道:“从一次小品练习到又一次练习,演员便越来越深入剧本的生活气氛之中,摸索到由自己通往形象的桥梁,认识到形象的内心世界。每做一次小品练习,演员动作时的动机便愈充实,而他个人对于剧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感觉也愈巩固了。”[28]小品练习中演员从自己的感受行动出发,通过之前对事实和事件的判断,对人物贯串行动的把握,在动作的练习建立起来的形体自我感觉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作想象,在相对自由的空间来挖掘剧本中所隐藏的丰富的戏剧情境。这些情境中包含着人物的内在动机,包含着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连接着贯串行动的内在逻辑线索。小品练习最终使得演员建立角色的动作总谱,通过心理、形体和语言三者的融合一体,在贯串行动线中奔向角色的最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