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行动方法与陌生化效果

三、形体行动方法与陌生化效果

(一)从创作主体来看

法国当代思想界先锋人物、哲学家罗兰·巴特曾对布莱希特的演员有过一段评价:

在《政治与社会论集》中,布莱希特提供了一份解读训练:他在我们面前解读一份纳粹讲话,并且提出确切解读这类文字应当遵循哪些规则。

由此,布莱希特加入了训练提供者、“调试者”行列;这些人提供的并非规章条例,而是调试好的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布莱希特传授的准则,目的则是恢复文字的真相,并非指形而上(或语文学)的真相,而是它的历史真相。一个法西斯国家政府公文的真相:真相—行为,是制造出的真相,非判定出的真相。

训练内容是扩充骗人的文字,在句子之间插入批判性补语,拆穿每句话的骗局。“理直气壮地为牺牲精神而骄傲”,赫斯一开始就打着“德国”旗号夸夸其谈;布莱希特则轻柔地补充道:“有产者的慷慨令人骄傲,他们牺牲了一点儿无产者献给他们的东西……”,如此等等。每句话都添入补充成分,句子因此被扭转:批评并非删减,亦非缩写,而是扩充。

为了制造真正有效的补充成分,布莱希特嘱咐要轻柔地重复文字与练习。最初批评是偷偷形成的。被解读的是自为的(pour soi)文本,而非自在的(en soi)文本;低语声是与我有关的声音:自省(有时为情色的)之声,清晰可闻,解读的初始之声。重复练习(多见解读文字)意味着逐渐释放“补充成分”;因而俳句以重复来弥补至简的形式。短诗如回声般吟诵三遍,这种习俗已成常规定则,故而补充成分的幅度(“回声的长度”)被称作“迥响”;通过重复而不断释放的连接部分被称作 outsouri。[18]

从这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出,演员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创作者想说的话,致使原作中的含义发生改变。布莱希特要求演员首先要具备哲学思辨的能力,这是实现他戏剧构想的前提。其次,演员要具有独立的创作意识,并享有充分的主权,演员要善于发现并表现出自己与剧作者所提供的认识之间的区别,有时甚至通过彻底改变剧作意愿的方式,添加作者并没有明确提供的性格的可能性。在布莱希特看来,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是抛开创作者主观意愿的客观性,客观精细地再现生活。真实来源于“思辨”,现实中的真实已经被认识,艺术若想全面地反映现实,首先要“认清”现实。因此,布莱希特要求演员发掘台词没有说明的态度,附加到人物身上一种评判,获得由演员态度与人物的动机相碰撞之后而产生的矛盾感,让观众观看的过程中感到惊讶,以便引导他们对照、修正生活的现实。

(二)从创作材料来看

让我们通过《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部布莱希特的代表作,看看作为创作材料的演员处理情感和行为的方式。剧中的母亲,既要心疼自己的孩子,又要作为商贩,热爱战争,为了凸显这种矛盾,在演员的表演中既要看到“大胆妈妈”对孩子们真诚的疼爱,也要看到对战争热烈的追随。因此,大胆妈妈会对自己的“疼爱”做出评价;演员会对“大胆妈妈”做出评价。这种体验之后的批判,以及体验与批判之间的交替使用,就是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魅力所在。“认同作用和去认同作用的相互深化和冲撞是演出时的要件。”[19]布莱希特认为,这必然牵扯到两个互相对立的手法——表现和体验,它们共同展现在演员的工作中,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手法的对抗、张力中,演员才能获得真正的效果。

首先,我们看到布莱希特并不绝对禁止体验参与表演,只不过“在某特别动作所保留的感情,已经是在排练中经过思考、体验和规定好的结果,而在演出中作为形成的形象表现出来”。这种情感和理智的调控,是布莱希特演员的创作特点,布莱希特改变了剧场情感的性质,要求对体验式情感进行间离,即演员要站在人物的对面审视他的情感和动机,同时布莱希特要求演员在自己和角色之间放置一层批判性的关系,演员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全然接受剧作家创造的人物世界,而应当找到对剧作家所创造人物世界的惊讶之处。这种“惊讶”不只是构成演员和剧本的关系,还构成了演员和角色的关系,因此演员必须创造两个人物:一个来自作家,另一个来自自我,舞台双重形象在充满矛盾中统一在演员身上。

(三)从创作手法来看

台湾学者蓝剑虹指出,布莱希特颠覆了传统戏剧中模仿的手段,他所提倡的是一种带有批判性质的模仿,或者称为“批判性模仿”。在模仿中添加批判,使得被模仿对象由简单、同质转换为立体、异质的构成,这就意味着从单向的视角引领辩证的视角。这种具体的做法分为两种:其一,“不是—而是”,演员应当在一切重要的地方不但表现他正在做着的事情,而且要表现出让人感觉他没做的事情。譬如他不说“我原谅你”,而说“你欠我的,要还”。演员要表演出“但是”后面的东西,要让观众看出他的抉择,他的表演让人推测出其他的可能,例如,他走向舞台左前方,而不走向舞台后右方,他所不表演的必须包含在他的表演当中,加以扬弃。其二,“讲述式”的表演。“讲述”需要演员客观评判,“表演”需要演员情境再现。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应当具有灵活调整主体视角的能力,时而保持与形象中人物的视角同一,时而跳出来用演员形象的口吻发言,也就是说,演员在表演人物的同时,还要明确地告知观众,他自己也同样观察人物的行为。

(四)从创作形象来看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一刻都不允许使自己完全变成剧中人物。‘他不是表演李尔,他本身就是李尔’——这对于他是一种毁灭性的评语。他只须表演他的人物,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不仅仅是体验他的人物;这并不意味着,当他表演热情奔放的人的时候,本身仍须无动于衷。只是说,演员自己的感情,不应该与剧中人物的感情完全一致,以免使观众的感情完全跟剧中人物的感情一致。”[20]基于“陌生化”的理论,布莱希特对表演艺术的要求不再是化身角色,而是扮演人物,然后构造形象。其一,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构造强调演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其二,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形象不再仅仅是作家笔下那个唯一的可能性,而是包含演员和人物两种性质的情感和思维,因此演员在戏剧中的地位,从在剧本制约下的发挥,转为二度创作中拥有演员和作者双重意识的创作者。

(五)让我们通过表3,看看形体行动方法与陌生化效果的异同

表3 形体行动方法与陌生化效果的异同